愛伊米

讀懂自律|專訪青創張萌:自律打卡,不要做獨行俠

“自律”正成為一種潮流。在小紅書上以“自律”為關鍵詞搜尋,結果顯示筆記超過306萬+篇。至於標題,甚為吸引人眼球——自律半年,生活狠狠獎勵了我、自律成癮,逆襲翻盤、自律100天,我變成了大家羨慕的樣子……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隨機點開幾篇高贊筆記,內容卻幾乎千篇一律。

統一的標題,相似的文案,複製貼上的推薦書單,自律帖子正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流行。在自律博主的文案中,網際網路上奇蹟無處不在,自律100天便能脫胎換骨,自律一年就能收入成倍增長。

不過,關於自律和成功的標準貌似很單一:有部分博主給出的答案是,一年看了多少本書、多少部高分綜藝、多少部紀錄片;而檢驗是否成功,則是“從裸辭到月入幾萬”,“運營某某賬號3個月漲粉幾萬”等。

當自律成為話題,一味地複製博主生活,一定程度上不僅沒有讓人感覺輕鬆,相反,很多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焦慮。到底什麼是自律,怎樣才能做到自律,自律的終極目標又是什麼?對此,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了青年作家、青創品牌創始人張萌。

讀懂自律|專訪青創張萌:自律打卡,不要做獨行俠

張萌,暢銷書作家,曾出版《人生效率手冊》《加速:從拖延到高效》《從受歡迎到被需要》等13本書籍;85後創業者、青創品牌創始人。

很多人追求的是“偽自律”

新京報貝殼財經

:提到自律,很多人會想到健身、閱讀、早睡早起等內容,自律有沒有量化標準?

張萌

:在我來看,自律就是三個字——好習慣。大部分人對自律的假想都是一種生活狀態,但我認為自律就是好習慣。小時候,父母培養了我們刷牙、穿衣服的習慣,但成年後,你會發現,成年人世界的好習慣往往和個人慾望相悖。比如你剛剛提到的運動、早起讀書都是反人性的,人類的本性更傾向於享受,例如打遊戲。

但如果將這種違揹人性的東西培養成習慣,就能堅持下來。人腦會消耗量很大,一旦一件難以完成的事情成為習慣,那麼它就不需要消耗你太多的情緒價值,你完全可以無意識地去做這件事。

新京報貝殼財經

:怎麼樣才能培養好習慣?

張萌

:我認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培養。首先是設立個人目標。現在很多人追求的“自律”其實是“偽自律”,只是一味地模仿別人的自律生活。其實,自律的標準因人而異,它是以目標作為底層驅動力的。而目標的制定可以遵循“SMART法則”,即明確的、可衡量的、可行的、相關的和有時效的。

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我過去在《人生效率手冊》這本書裡介紹了一個方法,叫“18個週期禮物法”。

每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一年有18個21天就可以分為18個週期,我們可以在每個週期結束時設定一個獎勵,週期時間越長,就將禮物的價值設定得越高。18個禮物並非任意設定,而是有一定的挑選標準:其中50%的禮物要與個人成長相關,30%與物質甚至與炫耀相關,另外20%可以隨意挑選。然後,按照對禮物的渴求程度將其排序,把最不想要的放在第一個週期,以此類推。如果一個週期結束後,我完成了一個目標,就給自己相應的獎勵;但如果我沒達成,今年就不能擁有這個禮物了。獲得禮物是一種激勵,失去禮物就是一種懲罰。

此外還有“勵志幣抵款活動”,它的作用機制類似於單詞App推廣的堅持打卡全額返還課程金額活動。

最後,在自律方面,永遠不要做獨行俠。網際網路連結各類社群非常方便,年輕人可以透過網路尋找到自己所屬的興趣愛好社群,大家一起堅持自律打卡。

新京報貝殼財經

:對一些人來說,培養自律的過程中一旦脫軌,後續將經常不受控制。例如,連續運動7天獎勵了自己一頓大餐,然而一旦嘗過甜頭,便會報復性進食。自律過程中脫軌該怎麼補救?

張萌

:中國有句老話叫破罐子破摔。大部分人可能都遇到過這種現象——放棄自律,再重新自律,然後再放棄。只要經歷幾次迴圈之後,你就會發現,好像自己一輩子就不適合做這件事,自己徹徹底底變成了一個失敗者。

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其實並不難,主要原因在於大家設立的目標太高,目標不符合“SMART法則”中的A法則,即可實現的原則。舉個例子,早起打卡營的早起時間是4點到6點半,而一個8點起床的學員剛開始就早上4點打卡,這時候會出現什麼問題呢?他大機率早起幾天後就會生病,因為大幅度地改變早起時間會給身體的生物鐘造成巨大影響。

這時我們的建議是,第一個21天只早起5分鐘,這對大多數人都不算難。以此類推,第二個21天再早起5分鐘,第三個21天繼續早起5分鐘……如此算下來,他堅持一年就可以做到6點半早起。

新京報貝殼財經

:還有些人會因為太容易滿足於階段性成就而前功盡棄,應該怎樣應對這種情況?

張萌

:這和上述問題是完全相反的型別,其根本問題在於訂立的目標是一個“小富即安”的目標。我的理論體系中有一個適用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叫“7個人物法”。首先,我們可以分三個等級列出7個自己認為很厲害的人。第一類目標是這個領域內的頂尖人物,例如做教育的孔子;第二類目標是5年內要達到的目標,例如你的某位領導;第三類則是一年內就可以超越的目標,例如你身邊某位優秀的同事。其次,單獨列出每位人物的3點硬本領。最後,當你喪失了長期目標後,只需要鍛鍊這些硬本領即可。雖然這個單子上硬本領很多,但只要你去一個個修煉,未來就會接近這些目標人物。

自律和成功無因果關係,自律≠升職加薪

新京報貝殼財經

:對於年輕人來說,自律過程中常踩哪些坑,或者說關於自律的誤區有哪些?

張萌

:我覺得主要有兩個誤區。第一個,很多年輕人都會假想別人的自律狀態,制定方案時沒有做到因地制宜或者實事求是。不同家庭教育環境下的孩子基礎不同,自律模式也不同,不能相互照搬。第二個,大家會對自律這件事期望過高。有些人認為自律就等於升職加薪、發家致富,結果早起了三個月發現老闆還沒有給我升職加薪,從而因此焦慮。現實生活中,優秀的人往往都是自律的,但其成功並不只有自律。自律是一個基石,它不是成功。凡自律者必成功的假想違背了客觀規律,並沒有真正釋放出自律的實際價值。

新京報貝殼財經

:現在年輕人之間很流行“精神內耗”這個詞,怎麼處理自律路上的精神內耗?

張萌

:所謂的“精神內耗”,是部分人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交媒體和不良輿論影響,失掉內心節奏。過去的人可能也存在所謂的“精神內耗”,但他們不會直接躺平。網際網路在某一方面過分放大了大家的情緒價值,比如貼標籤的行為。

應對“精神內耗”,我認為年輕人要保持獨立客觀的態度,結合實際情況思考。例如,沒有背景的年輕人想要在大城市立足,不拼搏努力怎麼行?而想要做到獨立清醒,就應該增加自己的哲學智慧。哲學是一種對思辨的思維,當你面對鋪天蓋地的社交資訊時,它能增強思維上的免疫力,幫助你保持獨立審視的批判性思維。

新京報貝殼財經

:在網路上,有些人倡導年輕人自律求成功,也有人教導年輕人要坦然面對自己的不成功和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和自律之間存在衝突嗎,關於成功又應該怎麼衡量?

張萌

:我不喜歡“平庸”這個詞,我更喜歡“平凡”。“平凡”意味著雖然我是一個螺絲釘,但我覺得作為一個螺絲釘也很快樂。人一旦認知到自己雖然渺小,但對這個世界有價值,那麼對其來說,自律本身也會有價值。自律能把人的價值感和意義感打通。

至於成功,我認識的人當中還有一群特別傑出的人,但他們往往還不覺得自己很成功,因為他們認為,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做更偉大的事情。同樣的,我身邊也有一對夫妻,倆人的生活非常平凡,但他們認為自己獲得了一種非常滿足的人生狀態。其實,成功的定義來源於自己,取決於你是否滿足於自己的生活狀態。自律和成功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不過,成功者一般會有一種人生選擇,叫自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李夢涵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