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市政協專題調研提21條建議,助力北京“種業之都”建設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武紅利

原標題:市政協專題調研提出21條建議助力北京“種業之都”建設

支援企業成為種業科技創新主體

“強化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是今年市政協重點協商議題之一。市政協農業農村委牽頭成立聯合調研組廣泛開展調研並形成報告,提出了6方面、21條建議助力北京“種業之都”建設。委員們認為,種業要振興,企業必須成為種業科技創新主體。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創新聯合體建設強化科企合作,多措並舉加大種業企業研發投入。

共識:北京四大種業體系基本形成

北京“種業之都”建設進展如何?委員和專家在調研中形成共識,北京發展現代種業優勢明顯,農作物、畜禽、水產、林果四大種業體系基本形成,玉米、蔬菜、小麥、蛋雞等北京特色優勢物種育種成果顯著,生物育種技術全國領先,新品種研發能力處於全國前列,培育了一批重大種業科技成果,育種發明專利授權數量、植物新品種權授權數量和透過國審品種數量均位居全國首位。北京種業創新研究成果突出,種業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已成為全國種業創新重要地區之一,為加快“種業之都”建設、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調研報告還提出,本市種業企業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全市種業企業共1863家,種業銷售額達160。2億元。“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3家,佔全國的14%;註冊資本超過億元企業數量、比例均居全國之首。

分析:種業企業研發投入偏少

“目前我市生物育種研發投入總體仍然不足,企業研發投入與國際種業巨頭差距顯著。”委員們在調研中提出。北京聚集了全國最多最強的國家級種業研發機構、高階種業創新人才和種業領軍企業,為種業振興創造了良好的資源條件。但調查顯示,50%以上的企業反映內部育種研發資金不足。以在生物育種持續發力的大北農公司為例,近年來,該公司年均研發投入約佔營業收入的3%,與國際種業巨頭相比有差距。

調研報告還提出,全市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種業企業創新能力偏弱,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研新品種較少。科企合作不夠緊密,大多數在京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在京種業企業尚未建立有效完善的分工協作機制。

建議:以創新聯合體建設強化科企合作

如何更好發揮市場在種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調研組建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健全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鏈和產業鏈高效聯動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具體而言,應加強科技創新統籌,提高協作開放水平。引入競爭機制,採取“揭榜掛帥”方式開展種業科技4。0技術聯合攻關等重大專案,打破種業體制機制障礙,實現各級各類資源要素協同接力。

還應以創新聯合體建設強化科企合作。支援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單位和智庫等第三方諮詢機構,牽頭組建種業創新聯合體。進一步在科研專案立項、信貸、擔保、兼併重組、人才流動等方面加大對企業的支援,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調研組還建議,制定實施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後補助政策,借鑑對製造業研發投入稅收的“加計扣除”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種子企業良種選育和育種技術創新能力。建立種業改革的“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創新者的失敗或者失誤,給予改革者、創新者制度層面的鼓勵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