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天台科技特派員:讓“科技之花”在田頭綻放

十月,走進天台縣,在茶山中,田野上,果園裡,科技特派員們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躬耕鄉野,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

近年來,天台縣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引導科技要素和資源向農村有序流動,為推動天台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去年,天台縣被評為省科技特派員工作成績突出單位。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縣科技特派員共累計推廣新技術16項,引進新品種25個;舉辦種植、畜牧、水產養殖等實用科技培訓27期次,為廣大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各類難題。

數字賦能,量質齊升

在天台雲霧茶葉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中,一臺臺自動化茶葉加工器械整齊地擺放著。數月前,這裡還是一片繁忙景象。

201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省級科技特派員鄧餘良被派駐到雷峰鄉。這名高階農藝師用三年時間在這裡打造了一條成熟的數字化龍井茶生產線。

天台科技特派員:讓“科技之花”在田頭綻放

提到鄧餘良,天台雲霧茶葉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範蘇芬笑道,“鄧老師可是我千辛萬苦‘搶’過來的!”

三年前,範蘇芬有幸得到鄧餘良的遠端指導。經指導,茶葉價格從每斤五六百元上升到幾千元。嚐到了甜頭,她連忙委託縣裡領導以及浙江省農業廳專家引進鄧餘良。

“雷峰鄉茶葉種植面積大、散戶多、正規茶葉企業少且茶業發展水平較低。”鄧餘良說。

天台科技特派員:讓“科技之花”在田頭綻放

基於此,他決定先扶持一家有品牌和銷售渠道的企業、建設一條數字化龍井茶生產線,並無償授權天台雲霧茶葉有限公司使用“一種機制龍井茶加工方法”發明專利技術。

“原先一個人每天最多炒兩斤茶,現在一個人一小時能炒制20斤!”鄧餘良說。此外,這種專利技術加工的龍井茶綜合品質可以超過手工茶,口感好,有特色,廣受好評。

透過數字化生產線的高產能,周邊農戶鮮葉銷售問題得以解決。數字化生產線生產的龍井茶獲得台州市優質名茶評選“金獎”。同時,茶產品由原來單一的綠茶類,發展為現在的綠茶、紅茶、白茶三大茶類,與2018年比,雷峰鄉茶葉總產值增長了45。76%。

從“大路貨”到“搶手貨”

站在龍溪鄉柱峰茶園的制高點——雲上茶亭眺望四方,重巒疊嶂,滿眼蒼翠。事實上,這只是龍溪鄉“雲上茶園”的冰山一角。

2019年,浙江農林大學老師金敏麗作為第14批省級科技特派員派駐龍溪鄉柱峰茶葉專業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與服務工作。

天台科技特派員:讓“科技之花”在田頭綻放

談起村莊和茶園的變化,天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葉佔形有些激動。“從前我們種的都是‘大路貨’。”葉佔形說,“這些年金老師帶著專家團隊進村,指導茶葉生產、加工、管理,還鼓勵我們去參加評比。現在都是別人打電話過來預訂的。”

去年,在第六屆台州市優質名茶評選中合作社炒制的茶葉獲得綠茶組金獎。今年,合作社還成功申報了高品質綠色科技示範基地。

茶葉不僅是一片樹葉,更是一個朝陽產業。在調研了龍溪鄉7個村的產業現狀後,金敏麗提出了“雲上茶生活”的概念規劃。

天柱村依山而建,盡顯原生態之美。金敏麗介紹,“我們計劃以高山茶園和原村風貌為依託,茶產業為核心,營造集生產、研學、康養於一體的雲上茶生活體驗地。”

天台科技特派員:讓“科技之花”在田頭綻放

安裝太陽能殺蟲燈,修建茶園遊步道和觀景點,提升茶葉包裝、打造鄉村“會客廳”,開展有機茶園科普教育和休閒體驗活動……金敏麗帶著她的團隊一步一個腳印,描摹著“雲上茶生活”的美好圖景。

“接下來我們將在茶園西側山頂打造帳篷露營地,讓遊客享受‘日出向陽,日落觀星’的愜意生活。”金敏麗說。

打造“黃精”時代

10月17日,在浙江天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藥材種植基地裡,浙江中醫藥大學老師李石清正在給剛挖出來的黃精撣去泥土。“這株至少有七八年了。”李石清說。

道地藥材黃精被譽為“仙人餘糧”,藥食同源,又適宜林下種植,在天台縣這樣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縣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天台科技特派員:讓“科技之花”在田頭綻放

2017年,李石清被派駐到石樑鎮,透過走訪、調研、分析,他決定重點培育天台黃精,從此踏上了打造縣域品牌的道路。

李石清率先找到了當地企業——浙江天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他們分析黃精的發展前景。當時,天頁生物科技主要種植覆盆子、香榧等作物,聽完他的分析,公司當即決定轉線。

先是僱藥農移栽野生黃精,邀請專家前往考察、指導,再是聚焦產品研發加工,打通產業鏈,最後是建設中醫藥文化宣傳平臺,規範行業標準。幾年時間,石樑鎮黃精科技示範基地新增了3000餘畝。

此外,李石清和專家團隊還針對黃精種植、加工、黃精茶、九蒸九制黃精等技術難題提出規範化建議。

天台科技特派員:讓“科技之花”在田頭綻放

“天台黃精應儘快開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申報、商標統一化、質量標準化、種植規範化等工作,這樣才能讓它具有權威性、唯一性和高價值性。”李石清說。

截至目前,石樑鎮黃精產值近億元,帶動農戶100餘戶,促進農民增收1000餘萬元;黃精茶、黃精丸、黃精膏、黃精凍乾粉等產品都已研發完成。

藍媒聯盟·天台縣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