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北美防空司令部重返“大國競爭”前沿

北美防空司令部重返“大國競爭”前沿

美軍設在格陵蘭島圖勒基地的電子裝置。圖片來源美國空軍

綜合編譯張昊天

美蘇冷戰期間,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被稱為美國和加拿大面對核戰爭的最後一道防線,它的存在時刻提醒人們,世界距離毀滅只有一步之遙。

冷戰結束後,NORAD一度“星光黯淡”。現在,隨著美國國防戰略重新轉向“大國競爭”,以及高超音速武器等軍事技術逐步成熟,這個機構似乎迎來了“重生”。有些人主張,NORAD的“觀察哨”和“保護傘”應當擴大到第三國。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介紹,美國和加拿大於1958年成立了NORAD,以應對來自北極方向的蘇聯轟炸機和洲際導彈。20世紀60年代初,這個司令部的兵力膨脹到25萬人,掌控著一套由雷達、預警衛星、指揮中心、截擊機和防空導彈組成的複雜防禦體系。

此後40年間,NORAD的職權不斷擴張。由於假想敵的一部分潛射彈道導彈與空天轟炸系統可能從北美洲南方來襲,該機構的作戰範圍事實上覆蓋了全球。

度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歲月後,NORAD近年重獲重視。“加拿大和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受益於北美地理環境提供的保護。”2021年8月,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和加拿大國防部長哈爾吉特·薩詹在一份聯合宣告中說。“然而,日益增長的戰略競爭、快速的技術進步和氣候的持續變化正在侵蝕這種保護,令北美暴露在更大、更復雜的常規導彈威脅之下。”

為此,美加兩國承諾聯合開發新型超遠端監視雷達,並全面翻新老化的預警系統。兩國還同意建立更全面的空天防禦體系,涉及“從海底到外層空間”的感測器網路,以及整合度更高的指揮和控制系統。

即便有了這些,在一些人眼中,北極依然是一把“指向北美的匕首”。

據美國“突破防務”網站報道,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邁克爾·博納特和斯科特·薩維茨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考慮到最短的空中航線經過北極和亞北極區域,這些航線對NORAD來說尤其值得關注。”在此基礎上,兩人提出了一個頗具攻擊性的觀點:美國和加拿大應該拉丹麥入夥,讓NORAD變成三邊機構。

這一主張背後的邏輯並不複雜:格陵蘭是丹麥的領土,也是北美的一部分,NORAD多年來一直在格陵蘭設有早期預警設施,以探測來自北極方向的導彈和轟炸機。

“從軍事角度看,格陵蘭控制著通往歐洲大陸的東北通道。”博納特和薩維茨寫道。“美加兩國早就認識到了格陵蘭的重要性。當地有美國空軍基地,以及各種較小的設施和雷達。”

這份研究報告進一步指出,目前,圍繞格陵蘭的軍事部署存在自相矛盾之處。“(美國)在格陵蘭的軍事行動是由美軍歐洲司令部監督的,後者的主要工作包括監視俄羅斯水面艦船和潛艇在北冰洋和北大西洋交界區域的活動。如果將格陵蘭的防務工作轉交北美方面負責,有助於實現更充分的資源共享,提升美國和加拿大的預警能力,同時為丹麥提供對NORAD資料的訪問許可權。”該報告主張,這樣的調整對3個國家都有利,而且不需要額外的部隊或基地。

不過,丹麥是歐洲國家,正如“商業內幕”提到的,事態的發展未必會像設想的那樣順利。NORAD的擴張,意味著美國將能夠影響丹麥國內政局。

“透過格陵蘭把丹麥納入NORAD,將促使美國和加拿大直接與丹麥和格陵蘭當局接觸。”博納特說,“不管各國國內政治如何運作,這種制度安排本身都具有可持續性。”

無論如何,北極的戰略意義正在增長。冰層的融化促使多個國家關注北極地區的礦產資源和航運路線。在環北極地區,各國的軍事活動一直在穩步增加。在這種趨勢推動下,對極地軍事行動“輕車熟路”的NORAD,註定不會在新的博弈中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