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找支點,撬增長,用7個案例速講槓桿思維的使用方法

一般來說,獲客渠道只有幾種,常規的獲客方式又太慢,那要如何解決增長問題呢?這種時候,“槓桿思維”便是一個解決方案。本文作者從心理預期、關鍵角色、競爭壁壘這三個支點,分析槓桿思維的使用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找支點,撬增長,用7個案例速講槓桿思維的使用方法

大家想解決的都是增長問題,從規模到營收。

而且分佈在不同行業,教育、醫療、SaaS、智慧硬體等,差異大,互相之間看似沒啥關係。

但從我的視角來看,有相通性。

增長問題,往往被認為是流量不夠多、轉化不夠好。

雖然產品和服務本身也可能有問題,但很多公司往往無力或無意改變,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這時候如果只討論獲客渠道,是沒有價值的。

畢竟獲客渠道就那幾種,都試過了,搞不定才來找我。另外,常規獲客方式太慢,解決不了燃眉之急。

我的解決方案,就是槓桿思維。

用人話說就是:用已經有的東西,去撬沒有的;用容易搞定的東西,去撬不容易搞定的。

這裡有個關鍵詞,就是「撬」。所以槓桿思維的核心,就是找到撬動的「支點」。

我總結出三類支點,分別是:心理預期、關鍵角色、競爭壁壘。

前兩者都是非資源向的,第三類裡包含資源,但並非全部。說這個的目的,想表達我的思路並不是透過強資源做槓桿,去撬動收益。因為老闆們普遍會認為,靠資源砸,沒什麼技術含量,也沒必要找我解決。

下面展開講講這三類支點。

支點一:心理預期

既然是心理層面的,就是非物質的。

主要想表達,我會把使用者的心理預期,當做實實在在的可利用資源。

讓使用者產生行為,有兩種場景:

交換。

以物易物,這是經濟學的核心,也是商業的本質。

想要。

人的慾望,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對「未發生事情的想象」,驅動了行為的發生。

這裡說的心理預期,就是第二種場景。

具備更豐富和強大的想象能力,是人類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想象力,推動著人類的不斷進步,包括在科學領域的探索和商業上的追求。

所以,人的想象本身就是動力,可以驅動行為的發生。

只要使用者對你做的事情有正向預期,相信自己能有收穫,那麼使用者就會有對應的行為發生。

舉個例子:

抖音電商能做起來,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商家的心理預期。

具體的說,抖音電商搞定羅永浩,是關鍵一步。

這件事的價值,不在於老羅能給抖音帶來多少GMV,而是在行業內甚至全網掀起的廣泛關注。而且隨後的一次次的戰報,讓淘寶和快手的商家們有了認知:在抖音做直播帶貨可以賺錢。

這個認知,就是預期,帶來大量的商家到抖音電商開店和直播。

從監控的資料能看到,在老羅直播帶貨後,有大量商家入駐抖音,同時在淘寶直播的商家有流失的趨勢。

當然,抖音電商肯定不只是做了老羅這一件事。

心理預期只是槓桿支點,系統性連貫打法必須要跟上,才能拿到全域性性收益。

做達人帶貨和品牌自播是戰略階段,是系統性打法。在搞定老羅的同時,還在大量聯絡頭部大V開播帶貨,以及完善了工具和服務等基建。

在這一套系統打法下,出現了幾個被業內認可熟知的成功案例,比如無憂傳媒的廣東夫婦。

這就成為了一個飛輪,老羅和大V們會跑出成功案例,成功案例會驅動更多的大中小V入駐,繼續再跑出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越來越多,商家們的心理預期就越清晰和強烈。哪怕抖音官方不給錢和流量資源,哪怕沒那麼確定是否成功,也會投入資源去做。

從平臺視角說,打造成功案例,本質上是機率問題。

強烈的預期就能帶來大量商家,提升機率的分母;好的生態和完善的基建,有助於提升分子的量級,從而提升成功案例的機率。

給老闆們的建議:

把使用者預期當資源。

像錢和流量一樣的資源,嘗試利用這個作為撬動整個業務的支點。

不能只有撬動行為,沒有系統性打法。

上述抖音電商案例中,雖然老羅本身是使用者預期的槓桿支點,但與此同時還做了很多其他系統性工作,才能帶來整體收益。

支點二:關鍵角色

關鍵角色的選擇,會對整體效果都有撬動作用,成為支點。

舉個例子:

有很多科學家和學者入駐B站

,本質原因肯定和生態特點有關係,適合這類內容生存。但你去問導火索,都會說「因為XXX在B站,他拉我進來的」。

如果能搞定某個領域裡的國家級院士,或者學術代表性人物,對於同行來說帶動作用非常明顯,這就是關鍵角色的撬動。

再舉個例子:

足球並不是美國人最喜歡的運動,整體發展水平也一般。美國足球大聯盟為了吸引球迷的關注,培養這個市場,做了一個關鍵性選擇,就是買入大牌球員。

但畢竟聯賽水平不高,所以選擇買入進入職業生涯末期的大牌球員。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克漢姆。他的到來,不僅讓美國,甚至讓全世界球迷關注到美國聯賽,媒體會報道,也會出現影片集錦。俱樂部的球衣等周邊銷量也有大幅提升,更多球迷進入到球場看比賽。

這就是關鍵角色,對一個國家體育運動的普及、市場的培育,起到了支點的作用。

還舉個例子:

最近幾年,有些比較火的電視劇,在演員的選擇上,也符合「關鍵角色撬動整體」的規律。

找1-2個當紅演員做主演,其他所有的演員都用那些有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經驗,但就是不咋紅的老演員。

當紅演員,雖然貴,但能起到引流效果,保收視率;老演員,演技非常好,但價格非常便宜,保質量。

觀眾選劇,一部分是看題材,一部分就是看主演。所以,當紅演員就能起到影響收視率的作用,屬於關鍵角色。這樣的電視劇挺多的,腦補就好。

關鍵角色這個支點的應用,首先要學會識別關鍵角色。

如何識別?先定位從哪個群體中篩選。

1. 平臺產品

通常是雙邊或多邊的形態,一邊to B,一邊to C。這種情況下,關鍵角色就要從B的群體中篩選,而不是C。

因為B是供給側,以經濟學的概念來說,供給是可以帶動消費的。而且供給側是以產業或者企業形態存在的,更容易抓。C端是大眾,更適合去間接的影響和帶動,而不是直接抓。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抖音和淘寶。

2. BtoBtoC

這個模式的本質,是透過搞定小B,拿到C端的收益。所以關鍵角色就從小B中篩選,大部分的運營著力點,都應該放在這裡。

比如房產、股票、保險類的經紀人,就是典型的小B。

以及,需要利用代理分銷,把銷售網點鋪開滲透,把GMV做起來的模式。代理商就是小B,也要從這裡面選出關鍵角色。

3. 純C端產品

這個模式在交易鏈條上沒那麼複雜,主要面對C端使用者。

關鍵角色就是在C端使用者群體中,找到適合的KOC,就是C端群體中的意見領袖。

定位群體後,如何篩選出關鍵角色,有什麼共性條件?

要選擇同類。

想要影響哪一個群體,關鍵角色就要從哪個群體中選出。而且最好在同一個階層,不需要仰視。

容易模仿。

不是指實際難度有多大,而是感受上是否容易模仿。比如隔壁老王賣煎餅賺了錢,我會認為自己也能做到。

價值觀認同。

這個關鍵角色體現出的價值觀,也是平臺認同和推崇的,這是正向擴散的前提。

支點三:競爭壁壘

對成功企業進行分析,得出競爭壁壘有不同型別,分別是:

稀缺資源。

比如有產業鏈,有版權,有技術專利,或者有個好爹。

規模效益。

規模越大,分攤的成本越低,比如對於礦泉水廠商來說,生產一瓶水的成本很低;對於淘寶來說,服務一家淘寶店的成本接近為0。

網路效應。

使用的使用者越多,使用者收益越大。比如微信。

老闆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判斷或選擇強化的壁壘是什麼,上面三種是比較代表性的分類。

為什麼要選擇競爭壁壘?

因為這是你的非對稱優勢。

也就是說,是別人沒有但你有的東西,讓你在和其他人的競爭中處於優勢,甚至是可以碾壓別人。

但壁壘往往是一個點,不足以成為系統性解決方案。所以利用好這個壁壘為支點,撬動更多的資源,甚至帶來整體性的增長,就是價值。

舉個例子:

抖音和快手為什麼會同時存在這麼多年,而沒有像滴滴和快的一樣,老二被幹掉。原因就是快手的競爭壁壘極其穩固。

快手在下沉市場的文化滲透,以及社群內的人味兒,是其他產品比不了的。

如果真的都用過抖快兩個產品,大概就能感覺出之間的差別。

快手在回顧過去10年的成長曆程時,發現最正確的兩個決策,就是做了直播和電商。這兩個戰略地位的業務,作為支點,撬動了整個產品的高速發展。

從本文的視角看,下沉市場的人味兒,是直播和電商做起來的基石。反過來看,這兩個業務也賦能了快手的獨特社群文化。

再舉個例子:

在討論一個新產品的增長打法,我問了負責人很多問題,產品功能、組織架構、公司資源、產業鏈條等等。

負責人就很納悶,問我到底是咋想的,感覺這些和增長都沒關係。

其實,我就是在找這個產品的競爭壁壘。

基本上可以認為,所有的產品都有自己的優勢點。

有的明顯,就可以成為壁壘;有的不明顯,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如果是「命題作文」,一定要給出增長方案或運營建議的話,即使優勢沒那麼明顯,也只能依賴著做些文章了,看看能有怎樣的效果。

和這個負責人聊完,發現產品的競爭壁壘是集團老闆的行業資源。如果能用上,也是可以圍繞這個支點,做撬動行為的。

案例還在進行中,不做展開。

但從這個案例能看到,有的產品競爭壁壘不是有意識打造的,藏得很深。這種情況,就

要求我們學會挖掘出競爭壁壘。

比如,網易新聞和今日頭條,

從產品功能和內容上來說,沒啥本質區別。但前者DAU是後者的十分之一,差距很大。

是不是就沒有競爭壁壘了?

當然不是,網易有多年沉澱下來的品牌價值,深受中年男性和相關品牌方的認可。

所以圍繞著品牌價值這個支點,網易新聞可以做優質內容(之前的H5和後來的影片),也可以有針對性的獲取某個渠道的中年男性使用者。

這些撬動行為,都可以讓收入和DAU在當前大環境下,保持不錯的水平。

以上,就是全部。

討論的是如何透過槓桿思維,利用三類支點,去撬動整體業務的增長。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老闆開拓思路,能有所啟發。

專欄作家

韓敘,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歷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使用者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網際網路運營領域,包括產品運營、使用者運營、社群運營和UGC運營。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