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人生路上好風景,內心淡定與從容

人生路上好風景,內心淡定與從容

有人說,人有個好的心態,才能享受人生。心如蓮花,人生才會一路芬芳。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一、面對所得,能坦坦蕩蕩

《論語·季氏》中提出君子有九思,其中之一是“見得思義”,看到利益現於眼前,應馬上想到它是否符合道義。只有符合道義了,才能坦蕩地獲取。

北宋時期,有官員名為劉庭式,年輕時,曾與鄰居女子有過口頭婚約。上太學五年後,考取進士回鄉,發現與他訂婚的女子已雙目失明。 眾人覺得,這個女子已不配做他妻子,婚事可以該女子失明為由解除。此時已身為進士的劉庭式完全可以另娶一個好婚配。 但是,劉庭式不想背信棄義,堅持娶這個女子過門。該女子過門後,心懷感恩,賢良淑德,為劉庭式育有二子,而且教育得很好。 劉庭式也一路升遷,成為太守助手。但他的妻子卻在此時因病過世,劉庭式十分悲傷,痛哭流涕。太守為寬慰他,勸道:“人們都說只有美色才會心生情意,你的妻子又不是美人,還是盲女,你就不要難過了。” 劉庭式嚴肅地告訴太守:“我哭泣的是失去了一位與我同甘共苦的妻子,並不曾想到她的缺陷。如果只有美色能生情意,那大街上揮手絹的女子,難道都可以作為你的妻子嗎?” 太守聽後大為慚愧,也更加敬佩劉庭式的為人。 若丟下盲妻,另謀好婚配,劉庭式可以收穫肉眼可見的利益,無論是美人、官途還是財路,都會有更為優勢的籌碼。但劉庭式選擇堅守承諾,換得心中坦蕩。 所謂“糟糠之妻不下臺”,即使是面對被選中為駙馬的誘惑,也有人硬氣地選擇陪伴糟糠之妻左右,其高風亮節不是口頭上的說道而已,親身踐行,才留下為後人傳世的千古美名。

古往今來,在名利前失了分寸的大有人在,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面對有利於自身的條件和環境時,能夠克服貪慾,以道德約束自己,即使有時在世人眼中顯得愚笨,但卻能於心中獲得一片安寧。

孔子說過:“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只有透過符合道德的行為而得到的一切,人們才不會厭惡。一個凡事講求道義的人,凡事追求心安的人,即使因此而獲得一副爛牌,也能將一手爛牌打成王炸。因為他的言行可以影響周圍大眾,人心齊了,共同營造一個更好的發展勢頭便指日可待了。 面對收穫,只有真正合義的心聲,才配得起大眾的掌聲,才能坦坦蕩蕩。

二、面對失去,不悲悲慼慼

果戈裡在小說《外套》裡講述了一個故事,小說的主人公因為遭遇搶劫,失去了日常用品,一件心愛的外套。他去報警,但警察並不管這件事,所以他始終找不回他的外套,最後耿耿於懷,以致抑鬱而死。 這種放大的戲劇性,看似是一種諷刺,實則是提醒我們:面對偶然的失去,應該有心胸去放下,不要因物質的損失,耗費過多心力,使自己淪陷於惡性迴圈之中。 若能及時調整自己,抽離失去的悲傷,而投身可把握的將來,我們也許會發現: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的同時,也為你開了一扇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總是為丟失的物品、錯過的機會耿耿於懷,整日沉淪於悲傷之中,也許今天所擁有的,也會化為泡影。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所謂坦然,是一種釋然,不為塵世所羈絆;是一種豁達,是失意後的樂觀;亦是一種胸襟,一份對自我的寬容。 故而,真正的生活勇士,不是永遠能守住所有,而是面對失去,不悲悲慼慼,懂得及時止損,化被動為主動,從而收穫轉悲為喜的快樂。

人生路上好風景,內心淡定與從容

三、進退之間,能堂堂正正

活著,就是一場修行,把複雜簡單化,將心歸零,驅散陰霾,儲存陽光,那麼,漫漫人生,就會收穫美好,一路芬芳。堅定一份信念,守住一顆初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的人生,終將不會被辜負。

生活的際遇難免有起落,若事事放不下,那便會時時不自在。唯有在得與失間找到平衡,在爭與讓之間追求必然之理,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從而減少自我內耗,以最飽滿的精力迎接下一刻的挑戰。 合義而取,所以得之能坦坦蕩蕩;得失相依,所以失之不悲悲慼慼;有理而爭,無理而退,所以進退可堂堂正正。唯有如此,方能於心安之處修得淡定從容。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以淡定從容的平常心,在得失起伏的人生中寵辱不驚。

人生路上好風景,內心淡定與從容

壹點號 楓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