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考古人員在滇西北發現一系列重要古人類活動線索

考古人員在滇西北發現一系列重要古人類活動線索

圖為滇西北地區2022年度調查發現的舊石器地點分佈圖。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昆明12月27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7日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透過2022年度的聯合科學考察,考古人員在滇西北地區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人類活動線索。

據介紹,滇西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區域內地貌型別複雜多樣,氣候環境的區域變化和垂直變化表現顯著,長期以來是地質構造、地貌演化、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關鍵地區。此外,區域內南北向山脈和河流發育,在自然地理上形成通道效應,自古以來便成為人群遷徙和交流的重要地理廊道。但是,與青藏高原其他地區業已開展的考古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相比,滇西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歷史的研究相對滯後,關注度和顯示度都非常有限。

考古人員在滇西北發現一系列重要古人類活動線索

圖為賓川盆地調查發現的石製品。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基於此,在國家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案的支援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組成聯合科考隊,於2022年7月至11月在滇西北迪慶州和大理州開展系統的古人類與舊石器遺址的調查、勘探和綜合研究工作。

其中,在大理州的調查重點選擇賓川縣,共發現舊石器遺址30餘處,採集有代表性的石製品標本400多件。這些標本總體表現出明顯的基納型修理特徵,與在鶴慶財豐河流域發現的石器技術面貌非常相近。基納型修理技術是歐洲舊石器中期遺址中出現的一種特殊修理型別,在賓川盆地發現的此類技術,為追溯基納型修理技術在中國境內的時空分佈範圍,以及探索早期人群跨區域遷徙、擴散和文化交流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考古人員在滇西北發現一系列重要古人類活動線索

圖為香格里拉地區調查發現的石製品。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在迪慶州的調查則以香格里拉市區周邊和小中甸鎮為重點,共發現30餘處舊石器地點,部分地點採集的石製品較為豐富。根據石製品的技術與形態特徵,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以細小型的石製品為特色,原料主要採用脈石英、燧石等質地細膩的矽質原料,工具型別中出現楔形析器等特殊型別,可能對應某種特定的技術適應方式和使用功能;一類以大型手斧類工具為特色,原料主要採用尺寸較大的砂岩和各種變質岩,整體表現出某些阿舍利技術的因素。

結合近年來川西高原發現的多處含手斧遺址(如稻城皮洛遺址),香格里拉手斧遺存的發現,為探討阿舍利技術在青藏高原的傳播、擴散,以及阿舍利技術人群在高原高寒缺氧環境下的適應生存策略提供了新的、極為重要的材料。此外,上述不同技術型別的發現,很可能指示了滇西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人群構成的複雜性、多樣性以及區域內文化發展的相對連續性。

此外,考察隊員還對迪慶州德欽縣、維西縣的洞穴遺址進行調查。維西縣各洛洞是此次調查的重要發現之一,透過對各洛洞遺址地層的初步勘探,表明在厚約2米的文化層中均有石製品的發現。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有望揭示古人類在該洞穴的活動歷史以及生存適應策略等重要資訊。

另外,考察隊員在若干洞穴的調查中,對諸如德欽縣拖頂鄉白升村巖畫點的巖畫遺存進行了複查。這些巖畫的內容以野生動物形象為主,對於瞭解史前人類的藝術創作和表達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來看,透過2022年度的聯合科學考察,考古人員在滇西北地區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人類活動線索,初步揭示了該地區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的良好潛力,併為今後開展持續性、深入性考古調查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完)

【編輯:唐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