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記者 王傑 見習記者 杜春娜

近日,住建部、民政部聯合釋出《關於開展完整社群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有關“社群食堂”的建裝置受居民關注。

眼下,濟南市不少社群已開辦社群食堂。這些社群食堂運營情況如何?受歡迎程度如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進行了探訪。

營業至今已三年

每天服務上百人次

8日10點50分,離食堂開飯還有20分鐘,張文(化名)騎著電動車早早來到了歷山東路上的建築新村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社群食堂。若不是摘掉頭盔後露出的滿頭銀髮,沒人能看出,眼前這個騎電動車的老人今年已有85歲高齡。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清炒芹菜、黃瓜肉片、紅燜茄子、白菜豆腐、滷雞腿……今天的菜品,張文一如既往地滿意。

不只是建築新村有社群食堂,眼下,越來越多的社群食堂出現在濟南市各大社群。如建築新村社群食堂已開設三年,有的社群食堂社群甚至已開設六七年。

在建築新村社群食堂開飯的同時,青龍街社群食堂也開飯了。11點,冒著熱氣的飯菜準時出鍋,包子、饅頭、花捲、玉米粥、特色小雞腿、四喜丸子等菜品一一擺入視窗。飯菜剛擺放完畢,就餐居民便自發排起長隊。11點10分,開飯時間到,人臉識別、領取餐券、自取餐盤,張文選了白菜豆腐、紅燜茄子、雞腿還有一份米飯。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不錯!今天的飯菜還是那麼香。雞腿看著很有食慾!”三菜一湯,花了6塊錢,張文挺滿足。

建築新村社群食堂面積不大,四十多平米見方,一半是廚房、一半是餐廳。食堂雖小但人氣頗旺,開飯十多分鐘,便陸陸續續來了10多位老人就餐。

“自打社群食堂一營業,就在這吃,已經三年了。”80歲的王明(化名)家住和平新村,離建築新村街道社群食堂很近,出了小區門,往南走500米便是食堂。

“這頓飯才6塊錢。”王明今年年滿80歲,按照濟南市政策,80歲老人在社群用餐可減免兩塊錢,他買飯花的錢更少了。

在建築新村社群食堂,像張文、王明一樣受益的社群居民還有很多。“早飯要做六七十人的量,午餐一般做四十多人的量。”建築新村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社群食堂相關負責人李華說,社群食堂的日服務量維持在近百人規模,其中早飯比午飯服務人數要多,“每天光炸油條就得用50多斤面!”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基本上都是社群居民,還有一部分上班族。”青龍街社群食堂的工作人員介紹,單算午餐就餐人數,每天就有兩百人。

收入支出基本持平

深受老年人歡迎

“能不虧錢就很不錯了!”問及社群食堂經營情況,李華坦言社群食堂開張三年,並沒賺錢。“現在社群食堂的收入與支出基本是持平的,我們盈利來源還是靠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入住率。”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不過,李華也表示,如果自己社群食堂客源大的話,還是能夠賺錢的。以早餐、午餐兩頓飯為例,因早餐面向的客戶群體多,建築新村社群食堂早餐生意遠比午餐生意好,“早餐客流量大,午餐客流量小,我們都是拿早餐賺的錢貼補午餐”。

“不賺錢,但運營好也不容易。”李華說,社群食堂經營初期,也曾遇到“如何贏得社群老人信任”“如何讓老人吃的安心”等問題,但依託自家食堂的優質菜品、實惠價格,終於抵消了老人們的顧慮。

“關鍵是要把握好飯菜‘熟爛’程度。菜花、豆角之類的說是炒,實際上是煮”,李華說,區別於一般餐飲場所,社群食堂的飯菜往往“賣相”不好,“菜品顏色看著不亮,可這不是不新鮮,而是為了照顧老人口感,我們犧牲了飯菜了色澤”。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採訪中,李華介紹,為了讓老人從“吃得到”到“吃得好”,社群養老食堂的菜品會針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例如,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帶澱粉、糖分高的食物是不能吃的,對於有高血壓的老人,偏鹹的口味和肉類也需要做下調整。

為在社群“站穩腳跟”,青龍街社群食堂同樣也下了一番苦功夫。除了舉辦各種社群活動為食堂吸引人氣,青龍街社群食堂與社群居民建立一個互動機制。

“我們每週每天的菜品都是會換的!老年顧客還可以會在微信群裡或者透過打電話的方式提出他們當天的就餐需要。”相關負責人說。

吃社群食堂的年輕人並不多

與其“老飯桌”的最初定位有關

社群食堂,顧名思義,其服務物件面向社群居民。但採訪中,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發現:來社群食堂吃飯的,以老年人為主。

以建築新村社群食堂為例,該食堂午餐運營分兩個時段,其中11點10分—11點30分為老年人就餐時間,11點30分—12點30分為社會人員就餐時間。而7日的整個午餐營業時間,該社群食堂的十多份堂食與十多份外送,服務物件皆為老年人,無一中青年人來此就餐。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菜品偏清淡、偏軟爛,樣品也不是特別多”“肉類相對較少,吸引力不足”“一直以為只為老年人開放,不知道年輕人也可以去”…9日,在和平新村、青後小區一帶,問及為何不去社群食堂用餐時,多名年輕人這樣說道。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來我們這吃的,主要還是老年人。”基於三年多的運營情況,李華表示,這一現象與社群食堂在濟南的推廣初衷有重要關係,“它最開始服務設定物件便是老年人。這個社群食堂,事實上是我們養老服務中心開設的長者助餐服務”。

早在2020年3月,濟南便印發了《關於推進長者助餐工作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濟南市每個街道應至少建成 1-2 處社群長者食堂。

在場所設定方面,《意見》中還提出了社群長者食堂、社群長者助餐服務站、社會餐飲企業長者助餐服務站三種類型。相關的補助標準為,社群長者食堂每處補助 5 萬元;利用居委會辦公場所設定或其他社會資源改造的社群長者助餐服務站每處補助 2 萬元;社會餐飲企業依託其所屬就餐場所設立的長者助餐服務站每處補助 1 萬元。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目前濟南的社群食堂,大部分是在2020年那批長者食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華認為,“完整社群”建設中提到的“社群食堂”定義範圍更為廣泛,“這與我們現在所經營的社群食堂,有一定區別”。

社群食堂如何“叫好又叫座”?

須餐飲企業、政府、社群共同探索

“社群食堂不同於老年餐廳,前來就餐的還有年輕人和孩子。”34歲的李華家住燕翔路一帶,儘管家門口的社群養老服務中心設有一處社群食堂,但吃過幾次後,李華便鮮再光顧,“菜品定位主要還是偏向於老年人群體”。

“目前基本頓頓外賣,不僅價格高,而且味道也一般。如果社群食堂菜品更全面一些,那就好了。”在80後市民李女士看來,社群食堂在服務老人的基礎上,還應兼顧年輕人的口味,“這樣才能有人氣,也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除了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社群食堂在某種程度上也解決了社群年輕人‘下班好累不想做飯’以及‘今天晚上吃什麼’的煩惱。”濟南市社科院研究員劉新軍表示,儘管城市餐飲業發達,但同樣也有差異化分佈現象,而社群食堂則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社群居民就近用餐與菜品多樣化的需求。

濟南社群食堂:留住了老人的“胃”,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眾口難調,如何讓其‘叫好又叫座’,才是成這是關鍵。”劉新軍認為,社群食堂如何推行、如何真正發揮作用,仍須運營方、政府、社群等多方探索。“比如,餐飲企業在餐品品質、服務及居民就餐體驗上練好內功,街道、社群規範招商流程,政府針對社群特殊群體制定用餐補貼政策、助企紓困政策等”

“社群食堂只有以公益方式持續執行,才能在社群長期生存。”劉新軍認為,社群食堂的公益屬性遠大於其商業盈利屬性,“政府部門應給予較為寬鬆的政策,如減免房租、給予補貼、水電優惠等,從而讓社群食堂在市場與公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