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如果人間有仙境,那一定是長島的樣子”,拍攝紀錄片《長山列島》的過程中,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體會。在很多人眼裡,長島是詩和遠方,在我的眼裡,那是我們奮鬥的地方。歷時一年的拍攝,我們用腳步丈量了每一座島嶼,和這片土地上的生靈萬物一起品嚐著酸甜苦辣。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要想表達長島的生態之美,就一定要表現長島人的勞作之美。第二集《耕海人家》就把鏡頭對準了近海騰退的牡蠣養殖戶、長島最後一條捕鮁魚的“夫妻船”、喜獲豐收的海帶養殖戶、為村集體堅持下海的“猛子”這些平凡而偉大的長島人民。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去年9月,我們剛剛開機拍攝,長山列島就遭遇了多年不見的大潮天氣,港灣裡的船都被衝到了碼頭的岸上,我和攝像半夜來到碼頭,蹚著海水拍攝漁民搶險的場面。就是在這種情景下,我們結識了牡蠣養殖戶孔慶海。第二天,天剛放亮,我們就和孔慶海一起開船趕往他家的養殖區。一路上,我們看到養殖區被大風吹得一片狼藉,有個養殖戶的三萬多籠牡蠣被吹走,損失接近一百萬,幾乎顆粒無收。幸運的是,孔慶海家的情況比預想的好得多。他家只壞了四行架子,估計損失七八萬。他和妻子積極進行了補救,把損失降到了最小。不管大災、小災,人們總會用辛苦勞作彌補損失,把豐收的希望留在未來。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近幾年,長島實行近海岸養殖騰退政策,近海岸一公里內禁止養殖。為了保護長島生態,長島人就必須忍受割捨眼前利益的陣痛,孔慶海在近海錨地養殖的100多畝牡蠣也被拆除。儘管有很多不理解,他還是將養殖區搬到了離岸10公里之外的遠海。近年來,長島騰退近海養殖1。8萬畝,修復清理海岸線89公里。在這裡,“山、水、林、海、城”被視為一個生命共同體。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自古以來,海島人靠海吃海,童子學操舟,老人擅結網,處處聞漁號,村村有漁港,捕魚幾乎是他們生計的全部。但由於現代船舶和大型網具的過度使用,20世紀90年代後,渤海經濟魚類數量持續減少,出海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大黑山島的周樹明和妻子是一對專捕鮁魚的夫妻搭檔,當地人稱之為“夫妻船”。捕魚近50年,他一直延續著海島傳統的捕撈方式。現在,最令他開心的是,那片熟悉的海又回來了。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凌晨四點,海的東方剛剛泛起一絲魚肚白,捕鮁魚的夫妻船已經發動馬達,駛出漁港。和所有長島的漁民一樣,天亮就是他們出海勞作的衝鋒號。我們攝製組坐上了老周夫婦這條不足十米的鮁魚船,變得更深的吃水線,讓有著近60年駕船經驗的老周,也難免有些緊張。幾公里長的“流網”,光下網就要兩個小時,然後就是幾個小時的漫長等待。這段時間,漁船停車,只是隨著浪湧隨波逐流,茫茫大海一葉扁舟,在大海面前,真正讓人感覺到人類的渺小。收網整網,返回碼頭已經是晚上10點。劈波斬浪18個小時!暈船的同事已經吐得膽汁都沒有了,不顧被海浪打溼的衣服,躺在了船頭溼冷的一塊小甲板上。記錄下好畫面的他們和捕到十幾斤大鮁魚的老週一樣,心裡是美滋滋的。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開海是我們拍攝的重要節點。去年9月1日凌晨三點,大欽島的漁船已經頂著一輪明月啟動了馬達。為了拍到月光下百舸爭渡的場面,有一個攝像想盡量靠近水面尋找拍攝角度,但是周圍太黑了,他並沒有注意到腳下溼滑的海草,一下滑入海中,只聽到“啊……”的一聲,同事們聞聲趕來,第一想法就是“救人!”,還沒聽清落水同事“別過來,滑!”的警告,我和另一個同事先後滑到了水中,沒到脖子的海水已經有些刺骨,後面衝過來的同事扔下來一根繩子,落水攝像高舉著沒有進水的機器喊:“先保護機器!”還好,一切有驚無險,這才真正叫做“過命的兄弟”!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小欽島,只有一個村子,近300戶,800多人,同時也是鄉政府駐地。“一島、一村、一鄉”,這是長島因地制宜的特殊建制。同樣因地制宜的是,小欽島村海區沒有包產到戶,而是實行集體經濟。吳世倫,是小欽島的海珍品採捕人,當地人叫“猛子”。吳世倫多下一次海,村裡就多一份收入。他承擔著村集體共同富裕的希望。吳世倫春夏撈海膽冬季捕海參鮑魚,在20米的深水中,一次潛水一個多小時。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要想跟拍他在水下的畫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雖然攝像王萌考取了潛水證,但是這麼長時間在陌生的海域拍攝,還是第一次。準備複雜的硬體裝備算是最容易克服的困難,最難的是如何拍到理想的畫面。所以,每次下水拍攝前我們都提前出海“踩點”,為了找到合適的拍攝場景。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王萌冒著潛水病的危險,在水下尋找了一個星期,就為了找一塊拍出來好看的礁石。這次我們拍攝了“猛子”撈海膽、捕海參鮑魚、“水下森林”海帶等美輪美奐的水下畫面。呂芃臺長稱王萌是“山東廣播電視臺第一個水下攝影師”。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長山列島,大海之上的這片神奇土地,灑滿長島人的汗水和淚水,灌溉出對故土飽含深情的故事,能用一年的時間記錄下這一個歷史片段,也是電視人的一件幸事!

跟著長島人去“闖海”——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手記

本文作者系紀錄片《長山列島》第二集《耕海人家》編導

萬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