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全市“名車一條街”、全市“最美小河”都在普陀這裡,老牌工業園十年走出煥新路

全市“名車一條街”、全市“最美小河”都在普陀這裡,老牌工業園十年走出煥新路

十年前,這裡高汙染、高耗能、低產出企業遍佈,區域內河流生態也因此日漸變差。難以想象,十年後的今天,這裡打造出了上海市民口口相傳的“名車坊”一條街、“全市最美小河”。在普陀區桃浦鎮新楊工業園區,用了十年,實現了“產業”和“生態”的雙雙煥新,隨之而來的,村民的生活也呈現了煥新的幸福畫卷。

從“魚龍混雜”到“四足鼎立”

新楊工業園區成立於1995年,是桃浦鎮域內較早設立的開發區之一,由於改革發展起步早、進展快,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也出現得更早、更集中。儘管經濟實力強,但此前園區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隨著時代的發展,產業轉型的需求變得迫切且必須。

“近十年來,園區緊跟區域轉型發展步伐,透過拆除違章建築、加大招商引資、打造產業叢集等方式,加快淘汰高汙染、高耗能、低產出的加工型企業,努力引進科技含量高、創稅潛力大的產業。”新楊工業園區黨委書記王熖介紹,由於發展起步早加上配合外環林帶等重要專案建設,園區內現有可用土地有限,他們只能在螺螄殼裡做出“新道場”,整合現有的資源,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利用?——第一步就是要確立明確的產業方向。

記者瞭解到,園區早期引進的多是傳統制造業、低端物流業等,產業能級低、裝置落後、環保條件差。2012年起,桃浦地區轉型發展的大幕正式拉開。藉著區域產業調整的東風,園區積極與低效發展的企業進行協商,有償收回土地,優先出讓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經濟和社會效益高的招商引資專案,支援和保障高精尖產業專案落地;對於一些企業無法全面達產、部分廠房閒置的情況,積極鼓勵企業對外出租廠房,並幫助企業招商引資;對於有業務轉型打算的企業,園區結合企業實際,精準發力助推企業高效發展……透過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加速“騰籠換鳥”。

園區的產業結構也逐步從原先的“魚龍混雜”發展成“四足鼎立”的局面:南部以“金葉”“順灝”為代表形成煙印包裝產業區;西部以“祥羚光電”“斯瑞”為代表形成新材料產業區;紅柳路沿線形成了以“星瀚賓士”“寶泓寶馬”為代表的高檔量產汽車品牌集聚商貿帶;北部則是以寶翔、日鴻、大明為代表的中高階不鏽鋼加工貿易區。

產業結構和佈局更趨科學、合理,尤其是園區重點打造的紅柳路名車坊一條街,逐步顯現出新產業特色亮點,成長為一張見證新楊發展的名片。“自2009年引進上海星瀚賓士第一家4S店以來,園區便一直致力於打造‘紅柳路名車坊’的產業名片,使之成為集汽車商貿、維修保養、交流體驗等一體化的商貿品牌集聚區。”王熖表示,經過10多年的招商引資,紅柳路名車坊人氣越來越旺,“買車,就去紅柳路呀。”已然成為上海購車者們口口相傳的“買車經”。

以“紅柳路名車坊”為產業名片的汽車商貿集聚區形成只是新楊工業園區整體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園區有落戶企業180餘家,註冊企業2600餘家,年創稅規模約4億元,年可支配收入過億元。2021年園區完成稅收3。97億元,完成區級財力1。28億元,完成經營性收入9500萬元。隨著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新楊老百姓也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成果,十年間,農齡津貼翻番增長。

從“髒亂差”到“淨清美”

由於早期園區開發較早,產業結構層次較低,隨之而言的另一重發展掣肘就是生態環境的“髒亂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理念近十年來不僅走到了園區黨委班子、園區工作人員的心中,更是滲透到了園區一系列改善生態環境的專案工作中。“河道和小微水體綜合整治、‘無違建居村’建立、垃圾分類等一系列整治提升工程,都在園區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王熖介紹說,如今區域的環境逐步實現了從“髒亂差”到“淨清美”的歷史蛻變。

全市“名車一條街”、全市“最美小河”都在普陀這裡,老牌工業園十年走出煥新路

新楊工業園區內共有中小河道10條,總長度約為7。7公里,總面積約14。7萬平方米,是桃浦鎮水系最發達的區域之一,也是區域環境治理工作強度較大的板塊。

一位新楊村民在南北廳河道附近散步,她回憶道:“曾經這裡的河道水髒髒的,特殊的季節從小河邊走過也是有異味的。現在這裡水清了、整體環境都變好了,這裡還評選上了全市最美身邊小河。”

據介紹,為了集中力量整治區域內的水系生態環境,新楊園區下了大功夫。2017年以來,先後完成了河道6米防汛通道拆違、新槎浦河“三無”居家船整治、南北廳河道治理等重點、難點整治;2020年,率先試點成立村居河長工作站,積極探索“河長制+”工作模式,有序推進河長制工作落實落細。經過綜合整治和常態化環境美化,目前,園區內所有河道全面消除黑臭,區域環境面貌顯著改善。

在無違建居村建立、垃圾分類工作推進等一系列生態環境改善的“新任務”面前,新楊園區也一直走在全鎮前列。2017年,成功建立為“普陀區無違建先進居村”;2018年8月,率先推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目前,居民參與率達98%以上,二次分揀前居民分類準確率達97%以上,減量率達60。17 %以上,轄區所有企業、賓館、商鋪也實現了垃圾分類全覆蓋。

宜業宜居繪出幸福畫卷

產業煥新助創收,生態煥新美環境,二者的同時“煥新”也構築起了村民生活煥新的“左膀右臂”。

2004年,新楊村老宅改造工程正式啟動以來。600餘戶家庭分批搬入新楊雅苑、新楊和苑兩個居民小區,圓了老百姓的“安居夢”。2018年8月,新楊和苑最後一期工程竣工驗收,標誌著新楊老宅改造工程建設的全面完成。

“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生連著民心。”王熖告訴記者,園區的產業升級、生態改善都是為提升村民謀福祉,從硬環境、軟環境兩個維度打造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近五年,園區投入5000萬用於小區非機動車庫及地面停車位改造、兒童樂園、建設步道等社群微改造專案和新楊黨群服務中心、最美樓道、健康宣傳長廊、小區景觀牆建設等工程,切實提升了新楊小區品質。同時,還結合“創城”“鞏衛”等工作契機,藉助外環林帶動遷、滬嘉高速沿線五十米整治工程,投入4000 餘萬元用於道路、路燈、景觀綠化等。

全市“名車一條街”、全市“最美小河”都在普陀這裡,老牌工業園十年走出煥新路

生活環境硬體改善之餘,也為村民豐富精神生活提供了新平臺。園區多次投入資金對老年活動室進行改建,增設健身點,增添活動裝置器材,設專人對健身設施進行維護,滿足群眾健身需求;鼓勵新楊文化團隊多元發展。還出臺《新楊園區文化團隊活動管理辦法》,在思想上加以引領,在資金上予以支援,湧現出新楊江南絲竹隊、和雅藝術團、老年舞蹈隊等多支優秀的群眾文化團隊。

在村民福利保障上,園區也在不斷創新完善相關工作。舉個例子:對新楊村16週歲至60週歲勞動階段村民個人就業資訊檔案的複查摸底工作,結合園區落戶企業用工需求,為老百姓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出臺《新楊村對村民大病、重病及突發事件的幫困、救助細則》《關於提高新楊村退休人員待遇的實施方案》等,每年支出超過數百萬元用於老、病、窮、困的幫扶,每年受惠群眾近千餘人。

“展望未來園區的發展願景,核心就是‘紮根新楊,名利雙揚’。”王熖表示,今後,新楊工業園區將繼續發揚“人靠譜(普),事辦妥(陀)”精神,做好企業的“最暖店小二”和“最佳合夥人”,讓紮根園區的企業,得到發展壯大;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聚焦“關鍵小事”,找準民生“切口”,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憂心事,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切實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作者:張曉鳴 丁婉星

編輯:蘇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