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餓就心慌、手抖,是怎麼了?提醒:或與5大疾病有關,儘早檢查

劉大媽平常會在小區門口擺攤賣一些手工做的小玩意,出事的當天上午有個人騎腳踏車把她的箱子碰倒了,本來沒什麼大事情,撿起來就好了。

但那個把劉大媽箱子碰倒的人惡人先告狀,先大聲質問劉大媽為什麼要在公共場合擺東西。這讓劉大媽氣得不輕,當即就跟她理論了起來,雙方越說越激動。

劉大媽自覺自己渾身都在異常地抖動,呼吸也變得越來越急促,突然一下子她就失去了意識,暈倒在路邊。

隨後劉大媽被送往醫院進行檢查,好在檢查結果沒什麼事,

她是因為情緒激動而導致的暈倒

,後續注意不要過於激動就行了。

一餓就心慌、手抖,是怎麼了?提醒:或與5大疾病有關,儘早檢查

一、一吵架就忍不住手抖,這是病嗎?

生活中不乏有和劉大媽一樣的人,和人爭論的時候一激動就容易心慌手抖,怎麼也無法止住,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手抖出現的原因包括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前者多是由於情緒激動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繼而誘發了手抖症狀出現,嚴重的還會有心區不適。

後者則可能是在生氣狀態時,

交感神經釋放了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

,繼而誘發血壓升高、肌肉震顫。

而在情緒激動時,手卻控制不住地抖,可能是因為人在情緒激動時會導致興奮性神經遞質和抑制性神經遞質之間的平衡被打破,繼而讓大腦對於運動的控制受到影響。

具體表現為肢體、聲帶不自覺地抖動,整個人會異常手抖、聲音震顫

,這些變化人可以感覺到,卻難以自控。

一餓就心慌、手抖,是怎麼了?提醒:或與5大疾病有關,儘早檢查

但很多人會發現,在情緒平穩後自己的手抖症狀還是無法緩解,這是為什麼呢?

有些時候,人會出現情緒感知能力鈍化,簡單來說激素大腦沒有特別緊張,但身體還是會不自覺地抖動,這種情況一般也無需擔心,一會即可緩解。

二、經常手抖、心慌,可能是這5種病的徵兆

當然,病理性原因也會引發手抖,尤其是以下幾種常見病、

1、低血糖

飲食不規律、運動量過量、過量飲酒等都可能會導致低血糖發生。

低血糖最為典型的症狀就是心慌手抖、出汗過多、面色蒼白等,部分患者還會有噁心嘔吐、全身軟弱無力、行走不穩等症狀出現。

一餓就心慌、手抖,是怎麼了?提醒:或與5大疾病有關,儘早檢查

2、甲狀腺亢進

甲亢患者由於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日常會有多汗、多吃以及消瘦症狀,且日常會有異常的手抖表現。

3、帕金森

帕金森早期較為常見的症狀就是手抖,患者會出現手腳無法自控地抖動,

且在靜止狀態時尤為明顯

,活動時可以一定程度減輕。

4、慢性焦慮症

慢性焦慮症患者在日常會時常處於過分擔心、緊張的情緒下,但又說不清楚自己具體在擔心什麼。情緒長時間處於焦慮狀態下,患者還會有頭暈、心慌、出汗以及震顫等異常症狀出現。

5、小腦病變

小腦病變患者,日常多會表現為

肢體向一個目標運動的過程中出現震顫

,如手臂在伸直後,痛手指指鼻尖過程中出現難以自控的抖動;或是在拿東西的過程裡,手指會不自覺抖動。

一餓就心慌、手抖,是怎麼了?提醒:或與5大疾病有關,儘早檢查

三、老是手抖,懷疑是帕金森?不妨自測一下

一些人在日常頻繁的出現手抖症狀,懷疑是否是帕金森引起,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學習自測的方法。

事實上,帕金森會出現的症狀不僅僅只有手抖,一些患者在早期也沒有手抖表現。

除手抖外,患者可能還會有動作緩慢、肌肉僵直症狀,包括會

出現行走步伐變小、寫字變小、說話速度慢、面部表情減少

等。

該如何去進行自測呢?大家可以嘗試以下6個動作:

①抬起一隻手放在肩膀以上的位置,將大拇指和食指張開,而後快速對捏、張開,重複進行10次以上,檢視肢體是否有不協調、手指無法張開的症狀;

一餓就心慌、手抖,是怎麼了?提醒:或與5大疾病有關,儘早檢查

②正常行走時觀察自己是否有無法正常起步、抬腿笨拙以及一側步伐沉重的表現;

③在安靜狀態時,觀察手部是否有

異常的震顫或搓丸樣動作

④將腳跟著地並抬起一側腳尖,重複腳尖點地的動作,兩邊各重複10次,檢視是否有步伐越來越小、停頓越來越長的表現;

⑤將單側手臂舉起,而後反覆的伸開、握拳,進行10次以上,檢視動作是否流暢;

⑥伸直雙臂雙手,分別進行轉手心手背動作,並逐漸加快頻率,檢視是否有停頓、幅度減小的表現。

在上述的6個自測動作中,有1個為確定答案的話

,就建議要去醫院進行檢查,警惕是帕金森來襲。

一餓就心慌、手抖,是怎麼了?提醒:或與5大疾病有關,儘早檢查

在日常,如若發現自己頻繁的出現異常手抖表現,建議你要及時就醫檢查明確病因。偶爾在情緒激動時出現手抖,一般無需過多擔心。

參考資料:

[1]《一激動就手抖,還真不一定全是氣的!》。BRTV文藝頻道。2022-09-27

[2]《醫管君說——有這4種症狀,你離焦慮症就不遠了》。深圳衛健委。2017-07-26

[3]《帕金森病有個“跡象拼圖”,協和醫生推薦6個動作自測》。生命時報。2022-04-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