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文武雙全的周瑜是被沒有進取心的孫權害死的,這種說法有何根據?

提到東漢末年的重要歷史人物周瑜,或許很多人腦海中最先想到的都是名著《三國演義》當中那個雖然風流倜儻、足智多謀,但卻心胸狹窄,最終被智慧更勝一籌的諸葛亮活活氣死的經典形象。不過,隨著近年來史書《三國志》當中對周瑜的記載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了歷史上的周瑜並非氣量狹窄之輩。

不過,史書在為我們展現出一個更加完美的周瑜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疑惑甚至陰謀論的產生。舉例來說,關於周瑜之死,上文提到《三國演義》中為其安排的結局相當戲劇性,而《三國志》中對此卻只記載道:“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長久以來,許多人都好奇導致周瑜英年早逝的是何種疾病,有人甚至據此提出是孫權害死了周瑜。那麼,兇手就是孫權這一說法有根據嗎?

首先,我們不妨先看看孫權有沒有害死周瑜的動機。從表面上看,孫權是東吳之主,而周瑜則是東吳的主要將領,他們二人之間的關鍵人物便是前任東吳之主,有著“小霸王”之稱的孫策。當初,孫堅組織義軍討伐董卓,臨行前將家人都轉移到了廬江郡的舒縣,年少的孫策便是在此結識同歲的周瑜,且兩人關係很快就好到了“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的地步。

文武雙全的周瑜是被沒有進取心的孫權害死的,這種說法有何根據?

後來孫堅去世,孫策先是為袁術效力,後來離開袁術,打算在江東成就一番事業,於是很快聯絡到周瑜,二人從此並肩作戰,成為了漢末一支強大的勢力。至於孫權,他比長兄孫策小七歲,十五歲便出任陽羨縣長,並展現出了不俗的政治才能。正如孫策臨終前對孫權所言:“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雖然軍事才能遠不如孫策,但孫權的長處在於守成,而他也用統治江東五十餘年的成績證明了這一點。孫策尚在時,周瑜輔佐好友、孫權幫助長兄,二人自然沒有任何衝突,但孫策死後,手握兵權、頗有名望的周瑜無疑就成了剛剛上位的孫權所必須小心應對的威脅。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揮師南下,劍鋒直指東吳,此時以張昭為首的眾多大臣主張投降,而周瑜則堅決主戰,並獲得了孫權的支援。後來的故事眾所周知,曹操兵敗赤壁,而荊州則被孫、劉兩家瓜分。據史書記載,此時周瑜向孫權提出了自己的規劃,那便是一方面用酒色麻痺劉備,讓其喪失進取心,另一方面率軍攻取益州,再北上吞併張魯,從而與曹操二分天下。

對此,孫權滿口贊成,但周瑜剛準備返回江陵厲兵秣馬,便在途中因病去世。支援陰謀論的人認為,周瑜的暴斃相當可疑,畢竟如果他此前就染了病,又怎會提出親自攻取川蜀這樣勞師遠征的計劃,且孫權也完全不加以阻攔呢。也就是說,周瑜的死應當是毫無預兆的,而所謂的“病逝”則可能是人為導致的。

文武雙全的周瑜是被沒有進取心的孫權害死的,這種說法有何根據?

另外,史書還記載孫權曾派出使者表示希望和劉備一同攻取蜀地。訊息傳到劉備處後,其麾下的殷觀建議道:“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於是,劉備表示自己剛剛佔領荊南等地,無暇攻取川蜀。收到如此回覆後,孫權果然放棄了周瑜提出的計劃。

作為主公的孫權不思進取,而手握兵權,在軍中頗有威望的將領周瑜一心攻取川蜀。陰謀論者據此認為,周瑜的地位本就足以令孫權警戒,他又堅決主張攻取蜀地,這樣的態度放在急於收攏權力、鞏固自己地位的孫權眼裡無疑是想要在川蜀另立山頭,撤離脫離他的控制。

孫權登基為帝后,只追封長兄孫策為長沙桓王,但實際上江東的基業基本都是孫策打下的。聯想到這一點,作為孫策左膀右臂,但實際上和孫權並沒有什麼深厚情誼的周瑜無法得到足夠的信任,最終還因為理念不同被除掉似乎也並非什麼極度荒唐離譜之事。

文武雙全的周瑜是被沒有進取心的孫權害死的,這種說法有何根據?

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史書中也有著孫權繼任江東之主後“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的記載。甚至,最初年輕的孫權沒能受到眾將領的尊重,還是周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才讓其餘將領意識到要用更加恭敬的態度對待主公孫權。綜上所述,關於周瑜其實是孫權害死的這一說法歸根到底不過是一種大膽猜想,至於真實性,在缺乏決定性證據的情況下也只能當作笑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