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我的讀書筆記|董玉璟:多給孩子們一份陽光,讓他們盡情燦爛

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雨果曾言: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為鼓勵教師多讀書、讀好書,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年說》欄目推出“我的讀書筆記”新聞策劃,記錄下大中小學及幼兒園校長老師的讀書感悟,讓閱讀成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青島嶗山區教師進修學校教師董玉璟的讀書筆記:

“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愛的教育》譯者序言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1886年寫的一部日記體兒童小說,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名叫安利柯的義大利男孩一個學年的十個月中所寫下的日記,從中透視出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從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使人讀後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這是一部獻給九歲到十三歲小學生的書,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每一篇故事都以一個“愛”字為話題,作品中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

夏丏尊先生在《愛的教育》“譯者序言”中說:“這書給我以盧梭《愛彌兒》、裴斯泰洛齊《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動。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溼。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除了人的資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於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於是不覺就感激了流淚。”其中,清楚地道明瞭該書長盛不衰的原委。

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難!反觀我們的學校教育,集體教學的形式,首先考慮的是現實社會中各種矛盾的存在和社會本身的發展,是一代代的兒童將成長為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因材施教”“以生為本” 只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的目標。作為“愛的教育”的倡導者、實踐者,夏丏尊先生也知道自己沒有力挽狂瀾、扭轉乾坤之力,但他始終在腳踏實地做點工作。所謂小氣候影響大環境,在春暉中學這塊新的教育實驗田裡,盡情地播撒著“愛的教育”的種子。

“愛的教育”傳遞著的不僅僅是愛,更是希望。教育的本質意義,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迪,更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互動。只有愛孩子,才會真正關注他,才會體察孩子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才能在孩子面前真正贏得“話語權”。

依然記得畢業第一年,入職接班時,一個矮小的身影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長得好可愛!胖嘟嘟的小手,胖嘟嘟的小臉蛋兒,使得你忍不住想去捏一捏。由於先天原因,使得她雖然已經四年級,但看上去卻和一年級孩子一般大。為此,父母對她格外的寵愛,她幾乎天天不寫作業,老師一批評,第二天準保不來上課,每次考試成績總在及格線上徘徊。屢次教育不聽,多次找家長沒用,軟硬兼施都不見成效。初見她時的那份喜愛早已被她的種種“卑劣行徑”糟蹋的蕩然無存。班裡的成績上不去,同學一個個跟她學不寫作業、逃課……眼看著班裡“世風日下”,提起劉燁這個名字,我就頭疼,但又苦於找不到解決的途徑。

我的讀書筆記|董玉璟:多給孩子們一份陽光,讓他們盡情燦爛

一個冬日的午後從圖書室回教室的走廊上,穿過飛揚的沙土,無意間看到了她,端著垃圾筐去倒垃圾。矗立在室外的垃圾桶足有150多釐米高,而她的身高卻不足120釐米。她翹起腳,使上全身力氣嘗試了3次,也沒能開啟桶蓋,周圍又沒有東西可以踩。她著急的樣子、無助的眼神讓我多次產生衝下去幫幫她的念頭。就在這時,她放下垃圾筐,搓著小手不斷的四下張望,我以為她能把垃圾倒在桶外(因為我們經常看見桶外堆著一堆堆的垃圾),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她再一次舉起垃圾筐,使勁一跳,終於把垃圾倒進了桶內,塵土再一次飛向她……

中午的情感教育時間,我面帶微笑在臺前站了好久。學生滿臉疑惑地看著我,等待著我確定今天的討論話題。

“老師今天中午特別高興,誰能猜出來老師為什麼事情高興?”

學生猜:“我們班又獲獎了。”

“我們今天上午考試的成績不錯。”

“老師中獎了。”

……

小傢伙們一聽來了精神,紛紛舉手。

我說:“都不對。”

這時大家更是糊塗了。

我說:“我今天中午到圖書室,看到咱班同學都在認真的讀書、抄筆記,我很開心。”

“我來到教室,看到值日生都在有條不紊的打掃教室,這讓我也很開心。”

“最讓我開心的是,回教室的走廊上,我看到……”

我把剛才看到劉燁是怎樣迎著寒風費勁地開啟垃圾桶蓋,怎樣費勁力氣的倒垃圾聲情並茂的描述了一遍,學生這才解開心中的疙瘩。

我轉身又在黑板上寫下了“什麼樣的學生是好學生?”的討論話題,學生踴躍舉手參加。

“學習好的學生是好學生。”

“考試得一百分的學生是好學生。”

……

我順機引導,“你認為在我們班誰可以算作是好學生?”

“秦悅”

“王剛”

“孫帥”

…………

一個個品學兼優學生的名字脫口而出。這時我看到了受表揚學生臉上燦爛的笑容,也看到了落後學生那黯淡的眼神。

“我認為,在我們班,除了這些同學是好學生外,像劉燁這樣,主動倒垃圾,並且還非常注意維護校園的環境,不把垃圾倒在桶外,這樣的學生也可以被稱作是好學生。”

“像王健,每次老師借鋼筆,他都主動把自己的筆借給老師,這種樂於助人的孩子也是好學生。”

“像安琪,看到班裡的拖把壞了,主動從家裡帶來鐵絲將拖把綁好,這也是好學生。”

…………

我的讀書筆記|董玉璟:多給孩子們一份陽光,讓他們盡情燦爛

我一口氣把班裡的幾個調皮大王統統表揚了一番,把他們的發光點放大,再放大,讓他們燦爛。這時候我看到他們臉上的表情是又驚又喜,又喜又羞。那淡淡的羞澀讓我知道了,我的這次表揚大會算是開對了。

從這天下午的自習課開始,班裡就不見了嘰嘰喳喳的說話聲。第二天早晨,剛跨進教室就看到桌面上擺著一摞作業本,一數,35本,一本不少,陽光依然燦爛……

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甦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 每一個孩子對“愛”都十分敏感,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的行為和人本能地遠離,這會使一切教育行為事倍功半。相反,“愛”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使教育變得充滿感情,富有成效。

想起《愛的教育》中這樣一段話:是什麼力量把一個人見人煩的孩子,變成人見人愛的孩子?是愛。愛是陽光,可以把堅冰融化;愛是春雨,能讓枯萎的小草發芽;愛是神奇,可以點石成金。讓我們都不要吝嗇自己的愛,多給孩子一份陽光,讓孩子們盡情燦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