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安徽農村冷門風俗,春節去孃家拜年要帶“燒紙”,有啥講究?

春節期間,若將不同風俗調換位置

可能會引發一場衝突

安徽農村冷門風俗,春節去孃家拜年要帶“燒紙”,有啥講究?

正所謂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尤其是風俗習慣比較多的春節期間,除了貼春聯走親戚之外,每個地方也都有各自的地方風俗。

在筆者所在的安徽省亳州市,城南區域和城北區域的鄉村,就存在一個截然不同的風俗習慣。

在城南部分鄉鎮,新年過後,外嫁的女兒要回孃家拜年,在所攜帶的拜年禮物之中,還有一種叫“燒紙”(祭奠用的黃表紙)的物品。

安徽農村冷門風俗,春節去孃家拜年要帶“燒紙”,有啥講究?

這樣的拜年習俗,在城北農村人看來,簡直是大逆不道。

原因是,只有親人去世的時候,才能攜帶“燒紙”前往,大過年的去孃家拜年,卻帶著一沓“燒紙”前去,這不是咒孃家人昇天嗎?

這事兒若是放在城北鄉村,非但孃家人不讓你進門,斷絕父女關係也是極有可能的。

所以,有人表示,若將這種風俗調換一下位置,即便是至親之間,恐怕也會引起一場衝突,風俗習慣的威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回孃家拜年帶“燒紙”的說法

安徽農村冷門風俗,春節去孃家拜年要帶“燒紙”,有啥講究?

那麼,城南部分鄉村回孃家拜年帶“燒紙”的習俗,又有什麼說法呢?

據當地民俗協會人員透露,當把一件事情形成習慣後,並且這種習慣具有廣泛的流傳性和共識性,風俗也就形成了。

春節過後回孃家攜帶“燒紙”,在城南人看來,既然要回孃家給活著的親人拜年,同時也要給故去的親人拜年,所以,既要攜帶禮品,又要攜帶“燒紙”,這既是對逝去親人的尊重,又是家庭文化的傳承。

但並不是去所有親戚家拜年都要帶“燒紙”,如去姑媽家、姨媽家,那些故去的親人都是姑父、姨父家的至親,從這個角度來說,又隔了一層關係,因此,一般不會攜帶。

安徽農村冷門風俗,春節去孃家拜年要帶“燒紙”,有啥講究?

也只有回到孃家,那些故去的長輩,都是一脈傳承的至親,所以,拜年時帶上一些紙錢,倒也無可厚非。

在城南看似正常不過的習俗,但在城北看來,就顯得不可思議。

城北農村人認為,春節既是團聚的節日,又是個充滿歡樂氛圍的節日,回孃家拜年,就是單純給健在的親人拜年,否則,帶著“燒紙”前往墳地給逝去的親人拜年,心中難免會有些許沉重感。

所以,城北人將為故去的親人上墳,選在了春節之前,也就是從進入臘月開始,一直到大年三十,都是可以燒紙祭拜的。

安徽農村冷門風俗,春節去孃家拜年要帶“燒紙”,有啥講究?

講究的人家,攜帶著“燒紙”不會先回孃家,而是在墳地祭拜之後,再回到家裡聊天團聚。

即便是這樣,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選擇在春節期間回孃家祭拜故去親人,更多時候,大家更願意將這種形式放在清明節期間進行。

關於風俗,既要了解掌握,也不能盲目跟風

每個區域風俗習慣的形成,也是當地鄉村文化的縮影,所以,當面對我們不認可的風俗時,也不要刻意去反駁,這就和南方人喜歡吃大米,北方人喜歡吃麵食是一個道理,各自都有各自喜歡的理由,無論你喜歡與否,都無法扭轉千百年形成的事實。

安徽農村冷門風俗,春節去孃家拜年要帶“燒紙”,有啥講究?

所以,對於鄉村風俗,我們既要了解掌握,優良的傳統儘可能地傳承下去,但也要學會辨別對待,對於糟粕的部分,也不能盲目跟風,新時代的農村青年,更應該著眼於未來,將鄉村傳統習俗和新時代精神,更好地融合昇華。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大家積極探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