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頸部無緣無故起膿包,原來是梨狀窩瘻

山東青島的周女士(化名)今年40歲,從5歲起就開始反覆出現一種“怪病”,頸部無緣無故鼓起膿包,疼痛難忍、伴隨著發熱。當時周女士所在區域醫療水平較為落後,在當地醫療機構沒有得到有效地治療。家人尋覓偏方,聽說在患處塗抹做豆腐使用的“滷水”可以治療這種病,遂進行了嘗試。塗抹“滷水”幾日後,患處潰破,流出膿液。又吃了幾天的消炎藥以後,病情竟然真的逐漸轉好。然而此方法似乎“治標不治本”,周女士頸部的膿包依然反覆鼓起。

由於疾病的反覆發作,給她本人以及家庭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不甘心默默承受的她,這些年來多次前往各地醫院就診,醫院均給予切開引流以及抗感染治療,依舊無法確診。

這種“怪病”的真實面目是什麼?為何會折磨患者這麼多年?罹患此病又該如何治療?山東省耳鼻喉醫院小兒耳鼻喉科主任田家軍 給出了答案。

頸部無緣無故起膿包,原來是梨狀窩瘻

該病的學名叫做梨狀窩瘻,是一種發生在頸部的先天性疾病。在胚胎髮育過程中,鰓裂和咽囊融合不完全,就會形成鰓裂瘻管或囊腫。由於第三和第四鰓裂瘻管的內瘻口位於梨狀窩,所以統稱為梨狀窩瘻。

梨狀窩瘻多發於兒童,絕大多數發生在左側頸部,在梨狀窩瘻沒有引發頸部感染的時候,通常沒有症狀,患者也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當咽部分泌物或者食物殘渣以及咽喉部的細菌等透過內瘻口以及瘻管向外擴散,會導致頸部繼發感染,所以臨床上,梨狀窩瘻往往以反覆發作的化膿性甲狀腺炎或頸部膿腫為首發症狀。若同時存在咽部的內瘻口和頸部的外瘻口,患者進食或飲水時,偶爾還會從頸部流出清亮液體。因為內瘻口的位置隱蔽,並且有些醫生對此病的認識較少,因而很多患者被病痛折磨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始終沒有找到根源,導致疾病反覆發作、無法痊癒。

至於周女士在患處塗抹“滷水”後病情好轉,則完全是巧合。哪怕什麼也不做,當膿腫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自行潰破。膿腫潰破,膿液流出,再給予抗感染治療,頸部感染自然會好轉。

梨狀窩瘻科學正確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呢?

田家軍提到,梨狀窩瘻主要透過外科手術治療,治療方式大體分為頸部開放性手術和內鏡下微創手術2種。由於頸部開放性手術創傷大、併發症風險高、易留疤等弊端,目前國內外均推薦採用內瘻口封閉術的微創治療模式治療梨狀窩瘻,包括電燒灼、CO2鐳射燒灼、化學燒灼、等離子燒灼、纖維蛋白膠封堵等。然而,這些治療方法封閉內瘻口後,一期閉合率相對偏低。有許多患者需要多次手術才能痊癒。

山東省耳鼻喉醫院從2012年3月開始,徐偉教授帶領田家軍率先創新性地開展了《支撐喉鏡下內瘻口化學燒灼+縫合術》,目前已經開展了10餘年,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到目前為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共完成梨狀窩瘻手術170餘例,一期成功率97%以上。

經過手術,周女士恢復良好,至今沒有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