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白詩尋蹤⑪|對割據問題的憂慮——《蜀道難》詩歌背景

文/馬睿

蜀道難

噫呼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

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何

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

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暴

流爭喧豗,冰

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人

莫開。

所守或匪親

,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靜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三

【備註】

在其他版本中,①又作“古蜀道難”,②又作“乃”,③又作“可”,④又作“相”,⑤又作“橫河斷海之浮雲”,⑥又作“牽”,⑦又作“入煙幾千尺”,⑧又作“瀑”,⑨又作“砯”,⑩又作“夫”,⑪又作“人”,⑫又作“令人嗟”。

【今譯】

哎呀呀,多麼高峻偉岸!蜀道真太難攀登了,簡直比上青天還難。蠶叢和魚鳧建立的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考證。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巴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來。西邊太白山只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可通峨眉山頂。山崩把開通金牛道的巨蟒和蜀國五位壯士都壓死了,蜀陝之間才開始有天梯棧道相通連。

上有漂洋過海而來的浮雲,下有激浪曲折的大江。黃鶴尚且無法飛過,猿猴要想翻過也發愁無處攀援。青泥嶺,多麼曲折盤旋,百步之內圍繞山巒竟然轉了九道彎。山太高,透過時必須屏住呼吸,用手就可以摸到參星,腳跨過井星。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坐在地上仰天長嘆。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來?可怕的山崖棧道實在難以登攀。只看見一隻只鳥兒棲息在古樹上悲哀地鳴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間。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這空蕩的群山令人愁思。蜀道真難走啊,簡直比上青天還難,聽到這些怎叫人不色變?山峰座座相連,伸入雲煙幾千尺深,枯松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聲、瀑布飛瀉聲,爭相喧鬧,水石相擊的聲音,像萬壑鳴雷一般響亮。蜀道險惡到了這種地步,哎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什麼會到這麼險要的地方來?

劍閣山巍峨高聳入雲,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也難攻佔。駐守蜀地的官員若不是賢良近親之臣,稍不注意就會變成割據的豺狼。清晨你要小心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範長蛇。軍閥們磨牙吸血、殺人如麻。成都雖然繁華,不如早點回家。蜀道太難走了,簡直比上青天還難。側身西望,不免令人感慨與長嘆!

李白詩尋蹤⑪|對割據問題的憂慮——《蜀道難》詩歌背景

潘絜茲先生繪李太白像(馬睿 臨摹)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秋,李白抵達長安後,與大詩人賀知章在紫極宮相會。李白把這首《蜀道難》拿出來給賀知章看,賀知章還沒讀完便讚不絕口,稱李白為“謫仙人” 。這樣一來,李白的名聲就在京城傳開了。

賀知章為什麼會對這首詩大加讚賞呢?這要先從詩的內容談起。

《蜀道難》大致可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噫呼嚱”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寫蜀道開闢之難,突出一個“難”字;第二部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寫蜀道行走之難,突出一個“險”字;第三部分從“劍閣崢嶸而崔嵬”至結尾,把自然地理與政治形勢結合起來,寫出對巴蜀割據問題的憂慮,以引起人們的警惕,突出一個“危”字。

賀知章是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乙未科狀元,先後在朝中擔任國子四門博士、太常博士、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一直到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才辭官歸故里,前後經歷了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4任皇帝。作為宦海沉浮近50年的老牌政治家,賀知章絕不會僅僅是讚賞李白詩中浪漫的手法、豐富的想象、磅礴的氣勢,更值得他讚賞的,是李白對巴蜀地區暗藏割據隱患的憂慮。

李白為什麼會如此憂慮割據問題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從巴蜀的歷史來分析。據史料記載,僅從蠶叢國建立到唐朝滅亡,巴蜀割據事件就發生了10多起,後人總結為“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

那麼,屢屢出現割據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曾為劉備分析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劉邦)因之以成帝業。劉璋(益州牧)闇弱,張魯(漢中軍閥)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諸葛亮勸說劉備佔據巴蜀的理由有3條:一是易守難攻,地理險要;二是沃野千里,經濟富裕;三是高祖劉邦曾藉此成就帝業。前兩條是因,第三條是果。通俗地講,就是經濟、地理與政治。

經濟,是割據產生的首要條件。

巴蜀地區史稱天府之國。從戰國晚期到西漢時期,關中地區、河北地區等地都曾被稱為天府。到東漢後,天府之國成了巴蜀地區的專用名詞,再無變更。

四川盆地土地平坦,氣溫高,無霜期長,降水量多,溼度大,日照少,是典型的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特別適宜發展農業。史書上說:“(蜀地)水旱從人,不知飢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隨著農業的發展,巴蜀地區的紡織、冶金、制玉、製陶、竹木器、礦業、釀酒等手工業也相當發達。尤其是蜀錦、蜀酒、邛杖等產品,以質地優良著稱,遠銷天竺、大食、滇、夜郎等地。

地理,是割據產生的第二個條件。

巴蜀地處西南內陸腹地,西臨青藏高原,北擁秦巴山脈,東據長江三峽,南依雲貴高原。在冷兵器時代,中原王朝要進攻巴蜀,一般是從北(秦嶺)、東(三峽)兩個方向進軍。因此,巴蜀地區的地方實力派只要能控制住蜀道和長江,便可高枕無憂。

由於長江自西向東入海,從三峽進攻巴蜀屬於逆水行舟,必須靠縴夫拉縴。拉縴行船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極易被駐軍發現。在依靠人力和風力行船的古代,相比之下,秦嶺比三峽的戰略地位重要得多。

蜀道之所以險阻,與秦嶺的地質結構複雜密切相關。在造山運動的作用下,秦嶺最終形成了懸崖絕壁與崇山峻嶺。正是由於秦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因而古代巴蜀地方官常常利用朝廷控制力下降,實現其武裝割據的野心。

在蜀道沿線的眾多關隘中,尤以劍門關最為險要,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中之險”。三國末期,姜維僅以4萬兵力據守劍門關,抵擋了魏將鍾會率領的15萬大軍的輪番進攻,可見劍門地勢之險要。所以,但凡古代巴蜀的軍隊能扼守住秦嶺、劍門關和三峽,便可實現割據。

雖然李白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實際上,蜀地很早以前就與中原有密切交往。在殷商甲骨卜辭中,就多次出現“蜀受其年”“徵蜀”“於蜀”“至蜀”“至蜀有事”“蜀御”“蜀射”“在蜀”“示蜀”等內容。這表明,最晚在商代,原始蜀道已經開通。商朝末年,蜀作為“西土八國”之一派軍參與牧野誓師,走的就是原始蜀道。到戰國,金牛道的開鑿,標誌著蜀秦官道的徹底貫通。

歷史上的蜀道有很多條線路,從詩中出現的太白山、青泥嶺、劍閣等地名來看,李白筆下的蜀道應是褒斜道(陝西段)和金牛道(四川段)。這條蜀道既是唐代進貢春綵(一種高階紡織品)的官道,也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入蜀所走的道路。

尾大不掉,是割據產生的第三個條件。

古代割據現象往往出現在中央王朝的衰亡期。凡是中央王朝處在上升期,哪怕是割據多年的政權,也會很快被中央王朝統一。而且,當中央政權處於上升期時,皇帝對消滅割據問題往往擁有充分的自信。

北宋仁宗時,四川有個老秀才獻詩給成都知府,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知府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割據,把他關押起來,並馬上向朝廷報告此事。不管哪朝哪代,這種行為都要遭到嚴懲,但宋仁宗卻輕飄飄地批覆說:“這是老秀才急於做官,不足以治罪。可以給他一個司戶參軍的職務,不參與政務,安排到邊遠小郡。”結果,這廝上任不足一年便羞愧而死。

李白之所以在詩中說“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正是與唐朝當時的隱患有關。

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朝廷為加強邊境防禦,在重要的邊境地區設立軍鎮(也叫藩鎮),軍鎮長官叫節度使。節度使不僅統領軍隊,還兼管地方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按慣例,節度使如果立了大功,可以調到京城擔任宰相。

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朝廷在巴蜀地區設立劍南節度使,不僅地盤大、軍隊多,而且是唐朝在西南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

當時,先後擔任劍南節度使的是章仇兼瓊(739-746年)、郭虛己(746-749年)、鮮于仲通(750-751年)、楊國忠(751-752年)、崔圓(752-754年)。在這幾個人中,章仇兼瓊是楊國忠的舉薦人;郭虛己先後用兵於吐蕃、羌族和南詔;鮮于仲通率軍遠征南詔,20多萬人全軍覆沒,僅以身免;楊國忠則是徹頭徹底的奸佞小人,靠著族妹楊玉環的裙帶關係權傾朝野;崔圓才具平庸,因迎唐玄宗入蜀有功才獲提拔。

李白看到了巴蜀當時的情勢對唐王朝十分不利,極有可能發生割據的危險,才大聲疾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當他的吶喊無人理會時,只好“側身西望令人嗟”。

然而,李白的吶喊並不是沒有知音,賀知章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簡介】

馬睿,字為愚,四川江油人。四川省第六屆勞動模範、中國李白研究會會員、綿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