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乳腺癌今可防可治 病友互助幫“折翼天使”自信重啟人生

乳腺癌今可防可治 病友互助幫“折翼天使”自信重啟人生

邵志敏教授帶領團隊持續攻關,不斷提升乳腺癌療效,讓乳腺癌變成一種可防、可治、可控的“慢性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28日電 (陳靜鍾軒)乳腺癌,曾是眾所周知的“紅顏殺手”,乳腺癌治療帶來的軀體創傷、心理壓力,讓廣大女性患者談之色變。

在28日舉行的第十七屆全國乳腺癌會議暨第十七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告訴記者,隨著治療技術的發展和篩查意識的提高,乳腺癌已經成為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病。他介紹,該院2021年乳腺外科年手術量超過8100例,10年總生存率達到82。6%,其中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更是達到93。6%,總體診治水平已齊肩發達國家水平。

記者瞭解到,如今,不斷提升的生存率,加上“醫、護、患”三位一體的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管理……幫助萬千乳腺癌患者走出疾病陰霾,重放生命的光彩。

據悉,今年,全國乳腺癌患者康復沙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妍康沙龍迎來20歲“生日”。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終身教授沈鎮宙倡導發起的妍康沙龍開端於20多年前的一個暖心故事。那時,沈鎮宙教授為一位患者成功做了乳腺癌手術。她提出,向醫院捐贈100萬元人民幣用於學科發展和建設。沈鎮宙教授告訴記者,當時,他發現,以醫院為主體、成規模的乳腺癌患者康復組織還沒有建立,許多患者難以走出疾病帶來的身心壓力,人們對疾病的治療和迴歸社會存在許多認識誤區……這些嚴重影響患者的後續康復。於是,沈鎮宙教授計劃成立一個乳腺癌患者互助組織,以幫助乳腺癌患者重歸社會。這一倡議很快得到捐贈者和醫院的大力支援。

乳腺癌今可防可治 病友互助幫“折翼天使”自信重啟人生

2006年12月,沈鎮宙教授在妍康沙龍醫患迎新聯歡會上給患者們加油鼓勁,鼓勵大家活出美麗。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供圖

2003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率先探索成立以醫院為主體,集“醫、護、患”緊密結合、三位一體的乳腺癌患者康復患者俱樂部——妍康沙龍:“妍”意為美麗,“康”代表康復。20年來,妍康沙龍以“關愛、支援、互助、促進康復”為宗旨,在知名專家沈鎮宙教授、邵志敏教授的領銜助力下,在給予乳腺癌患者支援、指導和幫助的同時,搭建了一個醫患、患患之間密切交流的平臺,讓“折翼天使”在醫院就診之初,便可以找到一個“心的歸宿”。

如今,“妍康”,已經成為乳腺癌患者“健康、自信”的代名詞:從生理康復到心理撫慰,從迴歸家庭到重返社會,妍康沙龍全生命週期管理理念,變成了乳腺癌患者邁出新一步的起點。

2015年,全國性的乳腺癌全程管理平臺——“妍康e隨訪”啟動。平臺為乳腺癌患者建立個體化的隨訪檔案,並開通線上、線下康復隨訪綠色通道,同時涵蓋康復功能鍛鍊等多項功能。據統計,自上線以來,該平臺已經達到數百萬閱讀量,數萬名乳腺癌患者透過平臺受益……如今,妍康沙龍的患者會員已有9萬人;妍康專家義診團隊的足跡遍佈中國多個省市;網際網路技術的賦能使得“妍康+”線上功能不斷拓展,病友互助體系更為成熟。

“讓乳腺癌患者活下來、活得更好,一直是我們持續不懈的追求。在努力提升臨床療效的同時,我們還提倡乳腺癌患者的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管理,深深關注乳腺癌患者康復水平對其預後和生存質量的影響。”邵志敏教授指出,“多年來,妍康沙龍康復俱樂部的不懈努力將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康復品質推向了新的高度。”

病友探視是妍康沙龍“同輩支援”模式的典範。十幾年來,胡織初和妍康沙龍的姐妹們,每週三都會進入治療病房探視病友,風雨無阻。她們以親身經歷幫助新病友克服心理恐懼、轉變心態對抗病魔。胡織初對記者說:“‘折翼天使’即使少了翅膀,也要好好地生活下去。”其實,16年前,胡織初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接受了乳腺癌手術治療。在治療期間,她開始參加妍康沙龍患者互助活動。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裡,胡織初不僅走出了病痛的陰霾,更開啟了自己從患者到妍康康復志願者帶頭人的身份轉變。

據瞭解,豐富多元的患者互助服務,幫助新病友更好接受治療和康復,並形成康復患者加入妍康沙龍繼續服務其他新病友的“愛心迴圈”。十幾年來,病友互助會已經完成病友探視三萬餘人次,幫助大量乳腺癌患者和家屬開啟“心結”。沙龍病友們不僅開展各項國內的患者交流活動,還將守望相助的網路延伸到世界範圍,病友們先後與美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瑞典、中國港臺地區的乳腺癌患者團體開展大型公益交流活動。

據悉,5年生存率是臨床判斷“治癒”的重要指標。在妍康沙龍,已有成千上萬的乳腺癌患者攜手醫護、相互支援,不僅跨過了5年這道“坎”,重新迴歸社會,還將一起相守走過更長的10年、20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