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烏軍反導作戰失敗,防空導彈反而擊中波蘭,自毀裝置為何沒啟動?

關於“俄製導彈命中北約成員國波蘭境內,並導致2名平民死亡”一事,美方給出了初步結論。據海外網報道,3名美國官員表示,從現有的證據和調查來看,擊中波蘭的導彈是烏克蘭軍隊向來襲的俄羅斯導彈發射的。現場流出的照片顯示,落入波蘭境內的導彈殘骸極其近似俄製S-300防空導彈,烏軍也裝備有部分早期型S-300,該彈具備一定的攔截巡航導彈和近程戰術類彈道導彈的能力,但主業依然是打擊敵方戰機等飛行器,反導能力較為有限。

烏軍反導作戰失敗,防空導彈反而擊中波蘭,自毀裝置為何沒啟動?

拋開烏克蘭可能想拉波蘭乃至北約“下場”的陰謀論不談,僅從技術角度來想,疑似S-300防空導彈落入波蘭境內一事,怎麼看都有幾分蹊蹺。要知道,導彈類武器的射程和智慧化水平都不低,即便是在反導作戰中因偏離等因素而不慎脫靶,也不應出現持續飛行乃至落地爆炸的問題,畢竟有自毀裝置在起作用。而對於以S-300為代表的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三代防空導彈來說,其自毀手段往往還不止一種,結果卻無一生效,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烏軍反導作戰失敗,防空導彈反而擊中波蘭,自毀裝置為何沒啟動?

防空導彈自毀手段通常有兩種,即主動自毀和被動自毀。所謂的主動自毀是指“人在迴路中”,當防空部隊發現導彈未能命中來襲的敵方飛機或導彈後,人員作業系統對己方防空導彈發出自毀指令,引爆彈頭和彈體,防止導彈飛到“不知道什麼地方”乃至對地面目標造成危險。其實不僅是防空導彈,我們在一些現代軍事類影視作品中,也經常能看到某國發射洲際導彈後,因意外原因需要中止核打擊,此時操作人員就會對飛行中的洲際導彈下達緊急自毀的指令。

烏軍反導作戰失敗,防空導彈反而擊中波蘭,自毀裝置為何沒啟動?

至於被動自毀,則是導彈“自行判斷”後並實施空中自爆的裝置,一般被安裝在彈頭或彈體內。詳細區分的話,被動自毀手段可分成兩種,即電子式環境識別自毀,以及機械式定時自毀。

烏軍反導作戰失敗,防空導彈反而擊中波蘭,自毀裝置為何沒啟動?

電子式環境識別自毀一般設定有定位系統,以及用於監控高度、速度和氣壓等引數的多個感測器。當導彈過分偏離原本的飛行軌跡、錯過打擊目標;或是感測器傳回的高度、速度和氣壓引數明顯與設定的作戰環境有差別,電子式環境識別自毀裝置就會自動判定導彈脫靶,然後引爆炸藥自毀。

烏軍反導作戰失敗,防空導彈反而擊中波蘭,自毀裝置為何沒啟動?

而機械式定時自毀則屬於相對老式的方法。說白了,機械式定時自毀就像是在導彈內部安裝了一個小型定時炸彈,導彈發射出去後就會開始計時。其根據導彈的有效射程來計算飛行時間,若是導彈在設定的飛行時間內未能命中目標並引爆,定時自毀裝置就會啟動並炸燬彈體。

烏軍反導作戰失敗,防空導彈反而擊中波蘭,自毀裝置為何沒啟動?

至於為何此次烏軍防空導彈未能在反導作戰失敗後自毀呢?技術上的可能性或許有這幾點:

其一,烏方曾稱:此次俄軍發動的導彈襲擊規模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最大的一次”。故烏軍防空部隊可能在相當程度上陷入“手忙腳亂”的地步,未能對發射出去的每一枚防空導彈都做到跟蹤和監控,故也沒能及時地對脫靶的防空導彈下達自毀指令。

烏軍反導作戰失敗,防空導彈反而擊中波蘭,自毀裝置為何沒啟動?

其二,烏軍裝備的早期型S-300防空導彈服役時間太久,被動自毀裝置很可能失效了。畢竟,導彈也有保質期一說,S-300的無保養有效時間為10年,也就是每10年需要一次全面的維護。但即便如此,部分零部件仍可能存在失效的風險,而烏軍的日常維護工作沒能做到位。

其三,烏軍防空部隊的人員訓練素質不足,導致導彈從一開始就被射向了完全錯誤的方向,嚴重偏離原定的反導作戰空域,結果陰差陽錯地飛到了波蘭的頭上。

烏軍反導作戰失敗,防空導彈反而擊中波蘭,自毀裝置為何沒啟動?

總之不論原因為何,光是防空導彈沒能啟動自毀裝置一事,就值得烏軍進行一次全面的人員和裝備檢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