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寫下《登鸛雀樓》的王之渙,年少成名,據說和家鄉一個物件有關

一千兩百多年前,一位風度翩翩的才子,一位名滿京師的遊子,回到家鄉,登上一座高樓,眺望遠方,淘淘黃河,奔騰而去,高聲吟誦: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位才子就是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之渙。他的這首《登鸛雀樓》,讓鸛雀樓聲名鵲起,一躍成為我國四大名樓之一。

寫下《登鸛雀樓》的王之渙,年少成名,據說和家鄉一個物件有關

許多人知道王之渙,但可能不知道,他的才情、見識與氣度與家鄉一個物件大有關係。

絳州名產,舉世聞名

王之渙的老家在哪裡呢,山西絳州。絳州在唐朝時是個非常重要的州,當地有個朝野皆知世家大族——絳州裴氏。

正所謂“無裴不成唐”,大唐289年,裴家有344人入朝為相,32人出任將軍,平均每八年左右,裴家就有一人入朝為相,必有一人出則為將。

裴家不僅出皇親貴胄、達官顯貴,更讓人咋舌的是當時的文壇一眾大咖都與他們家淵源頗深:李白習武拜師裴旻;韓愈的姐夫是裴度;裴冕有個孫女婿叫杜牧;裴氏有個外甥名叫王勃;元稹的妻子叫裴柔之;柳宗元有個姐姐嫁給了裴家。

寫下《登鸛雀樓》的王之渙,年少成名,據說和家鄉一個物件有關

為何裴家如此顯赫呢?因為他們家重視文化教育,甚至他們家所產的硯臺都是當時全國最有名的。想當年,唐玄宗巡幸太原時,當朝宰相裴耀卿陪著他來到絳州裴氏府第,將他們家制作的澄泥硯獻給玄宗皇帝,玄宗皇帝讚不絕口。從此之後裴氏所制的硯臺,年年不斷,運往京師,成為貢硯。那些皇親國戚,高官顯貴家的子弟,都以使用絳州裴氏所產的澄泥硯為榮。

當然,裴氏所產澄泥硯,絕不僅因為它是宰相世家的原因,更多原因是他們家的硯臺,冬不冰、夏不枯,呵氣可研,不傷筆毫的緣故。這在當時乃至今天都是極為難得的佳品。

朝中宰相,視之珍寶

當時京城中的達官貴胄,爭相與裴氏結交。裴家人也會以他們家制作的澄泥硯,作為禮物,饋贈親朋好友。

寫下《登鸛雀樓》的王之渙,年少成名,據說和家鄉一個物件有關

吏部天官李尼秋相當於今天的組織部部長,最喜歡舞文弄墨,對於硯臺更是十分偏愛。他早就聽說絳州裴氏所制的澄泥硯天下聞名,可那是皇家的御硯,他一個臣子怎會得到呢?

為此,他有意結交在京做官的裴氏同僚,並且經常送他們一些自己的字畫,就這樣,漸漸地熟悉了,他得了一方正宗的絳州裴氏所產澄泥硯。

寫下《登鸛雀樓》的王之渙,年少成名,據說和家鄉一個物件有關

這方澄泥硯,溫潤厚實,皮殼自然亮麗,撫之細潤如小兒肌膚,特別是硯臺背後“絳州裴氏”的款式,標明瞭這方硯臺的身份與地位。

李尼秋愛之如掌上明珠,以至於告老還鄉時,僅僅帶走了這方硯臺。

小小少年,暴得大名

話說李天官告老還鄉的訊息傳開後,最激動的就是王之渙的祖父王隆之。王隆之久慕李天官的大名,想請他做孫子王之渙的老師。李天官閒來無事,和王隆之詩酒唱和,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他心想:“我不為良相,便為良師,這一身的學問找個傳人也不錯啊。”但是,他也沒有立刻下決定,而是要考驗王之渙一番。

一天,在去王家的路上,看見王之渙騎在一顆大樹呼朋引伴,摘棗嬉鬧,心中大為不快,站在樹下嘲諷說:“上樹爬牆活像猴子。”

寫下《登鸛雀樓》的王之渙,年少成名,據說和家鄉一個物件有關

王之渙是個機靈鬼,聽李天官這麼嘲諷他,便嬉皮笑臉地說:“入水鑽泥真是泥鰍。”

“泥鰍”與李天官名字“尼秋”諧音。他聽了不但不怒,反而暗自高興“孺子可教也”!

在收徒的哪天,李天官特意帶著他的寶貝,那方他最愛的澄泥硯,出席了拜師宴。席間,李尼秋看到桌上的大鯉魚和門上懸掛的大紅燈籠,來了興致,便以歲時龍年為題,出了一副上聯:

龍變魚,魚變龍,魚龍變化。

李天官當著眾人面說,要是王之渙能夠對出下聯,就送他一件禮物,而且任他挑選。

王之渙盯著李天官的那方硯臺,思索片刻,便說:

水成泥,泥成水,泥水成硯。

王之渙這聯一出,在坐的無不拍手稱讚。李天官心中暢快,感覺臉上有光,但又想:“這小子原來在打我澄泥硯的主意。”李天官叫苦連連,心中萬般不捨,但是話已出口,只好忍痛割愛。

寫下《登鸛雀樓》的王之渙,年少成名,據說和家鄉一個物件有關

裴氏子孫用自家制作的澄泥硯,出將入相。王之渙用了裴氏製作的澄泥硯之後學業大進,十二歲時便讀完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還是個孩童的時候便一舉考中秀才,成為家喻戶曉的“絳州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