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七歲寫下“詠鵝”的駱賓王,後來怎麼樣了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很多人在反覆誦讀這首《詠鵝》時,幾乎都會無疑例外地說出詩人的名字-駱賓王。相傳這首詩是駱賓王七歲時寫下的,他因這首詩圈粉絲無數,至今連小朋友們都在吟唱。

七歲寫下“詠鵝”的駱賓王,後來怎麼樣了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並稱為“初唐四傑”,是四傑中留下詩作最多的詩人之一

。同時,駱賓王與同時代的富嘉謨並稱“富駱”,這富嘉謨是唐代散文家,在武則天時期享譽一時。可見,駱賓王當時的名氣之大。

有時候,天妒英才,名氣太大並非一定是好事,反而要以自己的命運為交換。這點在四傑身上表現的最為明顯。初唐四傑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命運卻讓人捉摸不定。王勃南下探父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盧照鄰官場失意,身患麻疹疾病,不堪重負,投水自盡;楊炯抑鬱半生,最後勉強落個善終。而駱賓王呢?

七歲寫下“詠鵝”的駱賓王,後來怎麼樣了

他雖然才華橫溢,一生著作頗豐,但懷才不遇,甚至因才華而葬送了自己的仕途,並且下落不明,給世人留下了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人。

駱賓王少有才華,史料中對其記載大都是“七歲能賦詩”、“少善屬文”,等等。

駱賓王的父親駱履元曾在青州博昌縣做官,後來死在任上。父親死後,駱賓王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生活過得比較清苦。

七歲寫下“詠鵝”的駱賓王,後來怎麼樣了

作為文人,想要出人頭地,科舉是一條很好的道路。

公元641年,22歲的駱賓王入京應試。年少氣盛的他才富盛名,志在必得,但苦於沒有關係鋪路,內心掙扎中寫下了《疇昔篇》:

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既託寰中賞,方承膝下歡。遨遊灞陵曲,風月洛城端。且知無玉饌,誰肯逐金丸!

結果可想而知,

在當時崇尚關係的上層社會里,駱賓王無疑會名落孫山。儘管科舉受挫,駱賓王最終還是透過其他途徑走上了仕途。

唐高祖李淵第十六子,道王李元慶,愛慕人才,又聽聞駱賓王之名,便招為府屬。從此,駱賓王開始了輾轉不安的仕途。

七歲寫下“詠鵝”的駱賓王,後來怎麼樣了

他先是做了任參軍、 錄事之類的小官,後因《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一文,獲賜奉禮郎,不久任東臺詳正學士。咸亨元年,駱賓王因事貶西域,滯留邊塞兩年多。回京後,駱賓王又入蜀,協助平定蠻族叛亂。接著,駱賓王回京並先後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侍御史。期間,他上書諷刺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一年後,駱賓王罪名洗脫,外放為臨海縣丞。不久,他又辭官。

我國的文人向來有這樣一個特點,雖然避世退隱,遠離廟堂,但餘心未了,時刻關心國家大事,心繫百姓蒼生。駱賓王就是這樣的一類人。

就在駱賓王辭官漫遊時,朝堂發生了一件大事。高宗駕崩,皇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武則天為皇太后。武則天並不甘心,先廢李顯為廬陵王,另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最後,

武則天索性自己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

七歲寫下“詠鵝”的駱賓王,後來怎麼樣了

對於武則天的行為,眾人看作倒行逆施,反對聲討之聲此起彼伏,地方上蠢蠢欲動。公元684年,李勣之孫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既然起兵,就要師出有名,

受徐敬業所託,駱賓王揮筆寫下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文采飛揚,氣勢磅礴,有理有據有情,煽動性很強,就連武則天看後都說,為何沒有早發現駱賓王!

從歷史來看,徐敬業揚州起兵反武只是曇花一現,不到兩月便失敗了。駱賓王由此受到牽連,從此下落不明。關於他的去向,歷來有三種說法:一是《舊唐書》 和《資治通鑑》記載駱賓王被殺;二是與駱賓王同時期的張鶩在其所著《朝野僉載》中則說他,投江水逃亡了。三是《新唐書》說他下落不明。

七歲寫下“詠鵝”的駱賓王,後來怎麼樣了

駱賓王少有才名,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文學遺產,至今以“詠鵝”為代表的詩作還為我們時時詠唱。駱賓王去了,留下了一個個傳說,傳說他為仕途奔波無盡心酸,他用筆和心為時代吶喊,他下落不明,去向成謎。駱賓王帶給我們的不僅有“詠鵝”,還有對那個時代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