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的拷問:六國之人都渴望被秦國統一嗎?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混一天下,三十七年病死沙丘,二世繼位,天下始亂;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楚國光復;八月,張耳、陳餘復興趙國;九月,劉邦起兵於沛縣,項梁起兵於東吳,田儋自立為齊王,韓廣自立為燕王,周市擁立魏公子咎為魏王。到次年六月,張良又說服項梁立韓成為韓王。至此,六國全部死灰復燃。第三年冬季十月,劉邦破關而入,秦王子嬰投降。隨後項羽拍馬趕到,族滅贏秦,焚燬宮室,掘開皇陵,報了國仇家恨,令秦人感受到更加慘痛的亡國之恥。

秦始皇用九年統一天下,十一年鎮壓各國,秦二世則僅用七個月便丟了天下,三年就亡了國家。這至少說明,在當時,六國之人並不渴望被秦國統一,只要一有機會反抗,他們便揭竿而起,重新興滅國、復絕祀。因此, 謝靈運有詩云:“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其中,對秦國懷恨最深的就是楚國人,所以楚南公在楚國滅亡時曾預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歷史的拷問:六國之人都渴望被秦國統一嗎?

六國之人都不願意被秦朝統治

秦滅六國是一個艱難的歷程,除了最後被滅亡的齊國之外,其他五國全部都選擇了抗爭到底,絕不投降,這至少體現了當時六國人的心態。

早在公元前258年的時候,六國之中就已經有人高舉投降主義的大旗了。這年秦兵正圍困邯鄲,魏王便派新垣衍去遊說趙王,想約趙國一起尊秦國為帝,以求免於被攻擊。當時魯仲連正在趙國做客,他立即出面反駁新垣衍,論述了秦國稱帝的危害,並且說: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

這便是著名的“秦帝魯連恥”,魯仲連認為秦國對自己計程車卒與百姓都很暴虐,倘若讓它統一了天下,那便會“不仁者居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自己寧願赴東海而死,也不肯做秦國的奴隸。新垣衍聽後毛骨悚然,“不敢復言帝秦”。

六國中第一個被滅亡的是韓國,從《韓非子》的《存韓篇》可以看出,韓國人雖然被迫稱藩,但並不甘心被秦國吞併,所以姚賈和李斯才說:“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情也”。秦王也知道韓非不願做秦國的臣子,所以才把他殺了;四年之後,內史騰引兵攻韓,韓國戰敗而亡。張良當時年紀還小,但他一心想要為韓國復仇,所以不惜散盡家財以求刺客,此為“韓亡子房奮”。

趙國是第二個被攻滅的國家。秦王滅趙後第一時間進入邯鄲,收殺當年的仇家。之後又流放趙王到房陵之地,趙王思念故鄉,日夜悲嘆,“作《山水》之謳,聞者莫不隕涕。”趙國人也不甘於被秦國統治,所以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轉戰到代地,繼續抗秦。

魏國的滅亡頗為慘烈,秦兵挖開黃河,引水澆灌大梁城。即使魏王最終力屈而降,秦人還是殺了他,並且盡誅諸公子,遷魏咎為家人。張耳、陳餘在脫身倖免之後,畢生以報秦為志。在秦國的步步緊逼下,燕國人被迫派出刺客,之後又遷往遼東,但最終還是沒逃過秦兵的追擊。齊國雖然最後滅亡,但因不戰而降,故而被天下人視為恥辱,齊人自己也編造“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的歌謠來諷刺齊王建。

當然,要說六國之中與秦國苦大仇深,並且抗爭到底的,那非楚國莫屬了。

歷史的拷問:六國之人都渴望被秦國統一嗎?

六國之中有五國抗爭到底

楚將項燕抗秦到底,誓死不降

陳勝吳廣在謀劃起兵之時曾說:“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故而命人夜晚學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接著又打著項燕的旗號,自稱“張楚”來反抗秦朝,所謂“張楚”就是“欲張大楚國”的意思。因為陳勝吳廣起兵的地方在楚國故地,所以打著楚國和項燕的旗號會更得民心。

關於項燕的事蹟《史記》記載中矛盾頗多,《楚世家》說:“(楚王負芻)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而殺將軍項燕。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雲。”

然而《秦始皇本紀》說:“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可知在楚王被俘虜之後,項燕並沒有死,他還另立昌平君而反秦於淮南。《楚世家》說項燕先死,楚王才被虜,與《秦始皇本紀》自相矛盾。

《白起王翦列傳》說王翦大破楚軍於蘄南,並沒有說與王翦交戰的將軍是項燕;但《楚世家》與《六國年表》卻都寫作項燕。或許項燕最終確實被王翦所戮,但並不發生在蘄南之戰時,而是發生在次年,王翦平淮南的時候。《白起王翦列傳》還說“歲餘”之後才俘虜了荊王負芻,平荊地為郡縣。《秦始皇本紀》則說二十三年王翦擊荊,虜荊王;二十四年又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可知《白起王翦列傳》裡的“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應是誤把昌平君當做了楚王負芻。

根據《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將王翦大破楚軍於蘄,俘虜了楚王負芻,之後項燕立昌平君於淮南,繼續抗秦。次年,秦將王翦、蒙武再次追剿殺楚國殘部,昌平君戰死、項燕自殺。正因為項燕抗秦到底,所以在楚地深得民心。故而陳勝、吳廣在楚地起兵時詐稱項燕軍。

歷史的拷問:六國之人都渴望被秦國統一嗎?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秦朝滅亡楚國後又繼續南征百越,置會稽郡與閩中郡。但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楚國頗有山高皇帝遠、朝廷控制薄弱的特點。例如項梁殺人,便與項羽避仇於吳中;張良刺秦失敗,亡命到下邳,此地也在齊楚之間,可知荊楚為秦法所不及,秦人對楚國的控制較為薄弱。故而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會稽守率先叛秦,起義中心出現在楚國故地並不是偶然的。

此外,楚國人對秦國人可謂苦大仇深。范增就曾對項梁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裡的“三戶”其實是一個地名,楚南公的話裡頗有雙關的意味,一方面他說楚國就算只剩下了三戶之家,也要抗秦到底;另一方面他又說楚人必將於三戶之地破滅秦國。當時還沒有人能明白這個預言的意思。

據《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在鉅鹿之戰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扭轉了戰局之後。到了二世三年七月,秦將章邯與項羽領兵對峙。秦二世嫌惡章邯師出無功,屢次派使者來責讓他。章邯便暗中與楚軍接觸,“約共攻秦,分王其地”。項羽在和約未談妥的情況下,便“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這場偷渡三戶津的戰役成為滅秦的最後一戰,項羽在戰勝之後,便接受了章邯的投降,並“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楚南公所預言的其實就是這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之後的次月,楚人劉邦便攻入武關,秦二世自殺,秦王子嬰出降——秦國最終被楚人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