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383年淝水之戰後,北方大地再次陷入分裂割據、征伐混戰之中,眾多部族在前秦的廢墟上建立或重建了自己的政權,十六國曆史進入後期。386年,發源於大興安嶺、崛起於漠南草原、以拓跋珪為王、以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為都的鮮卑族拓跋部,重建代國,並旋即改“代”為‘’魏‘’,史稱“北魏‘398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拓跋珪稱帝。歷經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三代皇帝的努力,終於在439年蕩平各國,統一北方。與此同時,在南方,出身北府兵的大將劉裕420年取代東晉,建立宋朝。北魏與劉宋,形成了劍拔弩張的南北對峙態勢,歷史由此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北魏是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征服中原的。然而縱觀歷史,所有進入漢地的遊牧民族,最終都免不了成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為了統治數量眾多的漢族臣民,北魏政權不得不接受漢族文化;但為了避免本民族在漢族的汪洋大海中被同化,北魏統治者又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甚至是嚴酷的手段以對抗“漢化”。究竟是順其自然、接受漢化,還是保持傳統、恪守舊制,成為北魏歷史的一條主要線索。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漢化殉道者

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的崔浩’‘國史之獄”,是北魏前期胡漢鬥爭的一次激烈交鋒。崔浩出身漢族一流高門河北清河崔氏,歷仕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對於北魏政權的穩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但是崔浩畢竟是漢人,而且堪稱北方漢人世家大族的精神領袖,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鮮卑貴族乃至拓跋皇帝敏感的神經。先是崔浩頗欲’‘齊整人倫,分明姓族’‘,也就是試圖在北魏重建門閥制度,實現一種’‘高官博學二者合一之貴族政治”,將有政治勢力卻無學術背景的鮮卑貴族排斥在外,這當然引起了鮮卑責族的強烈不滿。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再是,公元450年,崔浩完成了由他主持編修的北魏《國史》,並且高調地把這《國史》刻石,置於交通要道之旁,然而由於《國史》中如實記錄了拓跋鮮卑早期的野蠻落後風俗,引起路人議論紛紛,這給欲置他於死地的鮮卑貴族找到了藉口,崔浩被栽贓成蓄意“暴揚國惡’‘的罪魁禍首,慘遭處決,並被夷滅五族;不僅如此,崔浩的聯姻家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被’‘盡夷其族’‘,其屠戮之慘、株連之廣,令人不寒而慄,鮮卑貴族對漢族世家的刻骨仇恨,甶此可見一斑。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崔浩等一批世家大族為胡漢矛盾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從鮮卑舊制到漢家新制的轉型問題仍未解決。時間推進到了少年繼位的獻文帝拓跋弘時期,北魏的制度改革終於有了重大突破,改革的推動者是女強人馮太后。

女子英豪馮太后

馮太后出身於十六國中少有的漢族政權北燕國的皇族,先為文成帝拓跋濬皇后。在她臨朝聽政的20多年中,效仿漢晉舊制,力行改革。如在經濟方面,頒行均田令,實施新的租調製;在地方基層組織方面,建立三長制;在整頓吏治方面,制定俸祿制。在文化方面,馮太后重視儒家教育,最早在地方上設立鄉學;尊崇孔子,下詔祭祀孔廟;廢止鮮卑族的原始巫術,廢止禁止鮮卑同姓通婚的舊俗。經過馮太后的這些改革,北魏開始告別前期的粗放式統治方式,朝著傳統的華夏式王朝快速邁進。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馮太后劇照

490年,馮太后去世,她的孫子、24歲的孝文帝拓跋宏正式親政。孝文帝由馮太后親加撫養成人,深受其祖母影響。他繼承了馮太后未竟的改革事業,除了繼續推進均田制、三長制,以及整頓吏治、革新律令、重用漢族士人之外,精通儒家經典的孝文帝孜孜以求的是文化上的漢化,是要將北魏徹底改造成一個華夏正統王朝。親政不久,孝文帝便藉助漢族傳統的’‘五德終始說’‘,宣稱北魏是西晉王朝的正統繼承人,並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與宮室制度,在首都平城營建明堂,改建太廟與太極殿,追尊孔子為’‘文聖尼父’‘。

遷都洛陽

孝文帝改革最為關鍵的一步,是將首都由平城遷往洛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這裡地處遊牧地帶與農耕地帶的交界處,控制著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要道,對於初入中原的北魏來說,平城進可攻,退可守,自是定都的最佳選擇。然而,當北魏由北族征服王朝向中原正統王朝轉型之時,平城就顯得相當偏僻了。至於洛陽,作為漢晉故都,位於中原內地,號稱“天下之中’‘,這裡才是華夏正統所在的象徵。在“王者居中”的傳統觀念下,唯有遷都洛陽,出身非漢民族的北魏才有資格與江南的漢族王朝爭奪天下正統。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然而遷都談何容易!為了順利實現遷都的宏偉目標,孝文帝頗是費了一番心思。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辭馮太后永固陵,親率宗室、群臣及步兵、騎兵百餘萬人南下,宣稱要征討南方的蕭齊王朝,一統天下。出發之前,許多宗室與大臣便反對南征,覺得條件尚不成熟,沒有取勝的把握。大軍開拔之時,又恰逢雨季,道路泥濘,行軍十分艱難。等到抵達洛陽時,群臣與大軍早已苦不堪言,孝文帝卻下令繼續進軍,而且親自穿上鎧甲、跨上御馬、揚鞭南指。群臣紛紛跪倒馬前,磕頭哭諫,請停南征。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幾個回合以後,孝文帝假裝餘怒未消地曉諭群臣道:“此次興師動眾,如果動而無功,豈不讓人笑話?若是不想繼續南征,那就遷都於此,諸位以為如何?同意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話音剛落,大部分人就站到了左邊,小部分人見勢,也是不得不從,然後群臣齊呼“萬歲“。這真是孝文帝導演與主演的一臺好戲!因為孝文帝非常清楚,這些鮮卑大臣們雖然不願內遷,但更畏懼冒雨南征,於是遷都大計遂定。

494年三月,孝文帝返回平城,正式頒詔天下,宣佈遷都,並著手安排遷都的各項事宜。十月,孝文帝辭別太廟,奉遷祖宗牌位,十一月回到洛陽。至此,定鼎中原、遷都洛陽的偉業大功告成。

全面漢化

遷都洛陽,可謂北魏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遷洛之後,孝文帝開始了革除鮮卑舊俗、系統推行漢化的全面改革。比如禁著胡服,改穿漢人服裝;禁鮮卑語,凡朝廷官員年齡滿30歲以上,必須改說漢話;改鮮卑複姓為單音漢姓,孝文帝以身作則,改拓跋氏為元氏;改南遷鮮卑人籍貫為洛陽,並且死後不得歸葬平城;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高門通婚,自己與諸位弟弟都娶漢人世家大族之女為妃;實行門閥制度,以鮮卑八姓穆、陸、賀、劉、樓、於、嵇、尉與漢人五姓清河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趙郡李與隴西李為最高門第;參照漢晉舊制與南朝典章制度,審定新的律令、官制與朝儀,如此等等。至此,不僅鮮卑民族的詩書禮樂、衣食住行已經與漢人沒有多少區別,洛陽也再次成為北方地區的政治與文化中心。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但是,與歷史上的眾多改革不同,孝文帝是在北魏國勢如曰中天、鮮卑族統治十分穩定的時候主動進行漢化改革的,以此,大多數的鮮卑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皇帝決絕的改革態度。就在漢化改革緊鑼密鼓地開展之際,鮮卑貴族中反對改革、抗拒漢化的逆流也在暗處湧動。有鑑於此,孝文帝一直在考慮殺一儆百,整肅朝綱,只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首先撞到槍口上的,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太子元恂。

從大同到洛陽,孝文帝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

此時的太子元恂還只是個少年。因為身體肥胖,他“深忌河洛暑熱“,也不願接受儒家禮教的束縛。他更習慣平城的生活,更喜歡草原的無拘無束,他不願穿漢服、說漢語,對所賜漢族衣冠盡皆撕毀。496年八月,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洛陽,趁此機會,元恂與左右合謀,選取宮中御馬,準備出奔平城,並手刃了勸阻他的老師高道悅。事發之後,孝文帝聞訊大驚,急忙折返洛陽,對元恂親加杖責,囚禁別館,同年十二月廢為庶人。497年四月,又有人告發元恂謀反,孝文帝乃逼元恂自盡,時年1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