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孫皓和劉禪同為亡國之君,但為什麼樂不思蜀的劉禪名聲反而更好?

說起三國時期的亡國之君,除了被司馬昭趕下臺曹魏陣營中的曹髦,剩下的就還有蜀漢的劉禪與東吳的孫皓了。劉禪雖為與孫皓一樣,都是出城投降了晉軍,而且在被軟禁之後,還得了一個樂不思蜀稱好,但奇怪的是,劉禪雖然看似昏庸,但卻沒有什麼蜀漢的百姓咬牙切齒的恨他,相反孫皓當時卻是眾叛親離,就算他不投降,百姓也要造反把他給推翻了,直到今天,依舊有人對他的行為感到不恥,同為亡國之君,兩人之間的差距真有這麼大麼?

孫皓和劉禪同為亡國之君,但為什麼樂不思蜀的劉禪名聲反而更好?

說起來,兩人之間確實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劉禪這個人天性溫和,這是一直以來大家都認可的,要知道當時即便是專權的諸葛亮,也會稱讚劉禪一句“天資仁敏”。劉禪在位期間,蜀漢常年征戰,青壯年相繼去世,但即便如此,劉禪還是透過勤勞執政一點一點的支撐著,雖然後世並不以此認為他就是千古一帝的明君,但絕對沒有說他是荒淫無度的昏君。而孫皓就不一樣了,孫皓在繼位為帝之初還頗有明君之稱,畢竟他為了緩解當時東吳平民百姓的困境,確實做出了不少執政愛民的事情,但等皇帝的位置坐穩之後,就開始暴露出自己暴虐的本性,不僅草菅人命,更是以殺人為樂,一旦不開心就剝皮挖眼,如此殘暴,自然受後世詬病。

孫皓和劉禪同為亡國之君,但為什麼樂不思蜀的劉禪名聲反而更好?

當然,也並不是說劉禪就沒有什麼缺點,劉禪在位期間,對宦官黃皓十分寵幸,後世甚至認為正是因為劉禪聽信了黃皓的讒言,在蜀漢尚有實力的情況下,就主動對大晉投降,因此讓人感覺劉禪十分軟弱。但除此之外,劉禪沒有因為當上皇帝而驕奢淫逸,而是從善如流,當時他想多選妃納後,充實皇宮,就因為董允勸他說古代天子也不過十二個嬪妃,於是他就沒有再納妃了。但孫皓就不一樣了,只要大臣的女兒超過十五歲就要讓他挑選,只有他看不上的才能嫁給別人,因此後宮嬪妃多達上千人,荒淫無度可見一斑。

孫皓和劉禪同為亡國之君,但為什麼樂不思蜀的劉禪名聲反而更好?

不僅如此,劉禪對諸葛亮一生的敬重,不因劉備託孤時讓諸葛亮手握重權而排擠甚至制約他,反而多加敬重;諸葛亮死後,蔣琬接過諸葛亮的衣缽,劉禪依舊沒有對蔣琬多加指責;甚至於自己寵信的宦官黃皓與姜維不和,他也沒有一味維護黃皓,而是讓他給姜維賠禮道歉,可見劉禪執政期間雖然沒有特別明顯的文治武功,但至少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瞎參合,相信自己的臣子。反觀孫皓,他上臺之後扶持自己的親信張布等人,更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將孫休的皇后與兒子們一併殺害,相比之下,同為亡國之君,劉禪更像是一個真正的帝王,而孫皓則更像是小人一朝得志。

孫皓和劉禪同為亡國之君,但為什麼樂不思蜀的劉禪名聲反而更好?

最為關鍵的是,劉禪雖然仁義,但實際上並不軟弱,要知道當時鄧艾來到成都前,劉禪選擇投降,絕對不是為了保全自己,要知道歷代帝王,一旦受降,最好的結局就是軟禁,稍有不慎可就要丟了性命的,反倒是入朝為官大臣們不過是換了一個主子罷了,並不會傷筋動骨,而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攻城略地後也不會大肆屠殺平民百姓,因此,劉禪在尚有一線生機的情況下,為了成都城中的百姓,毅然決定投降大晉,這本身是極有氣節的表現,可見劉禪的仁義確實是貫徹了他的一生。

孫皓和劉禪同為亡國之君,但為什麼樂不思蜀的劉禪名聲反而更好?

而孫皓呢?他就算不投降,也要面對早已激起的民憤與大臣們的不滿,若他沒有依附大晉,只怕早就死在東吳人民的手中,相比之下,劉禪與孫皓孰優孰劣,一眼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