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沒朋友的喬治·盧卡斯 成功總是需要連帶揹負著許多負擔

沒朋友的喬治·盧卡斯 成功總是需要連帶揹負著許多負擔

因為工作所需,我經常去位於舊金山的天行者牧場,該處建有喬治·盧卡斯創辦的音效工作室,許多名聲遠播的電影都在此進行配音工作。總之,那裡極其遼闊,根本無法搞清楚佔地範圍有多廣。詢問工作室的員工也僅得到“這整片山頭都是的”之類的答覆,各工作室零散地坐落其中,還有鹿四處奔跑。如果發生火災時才請求消防隊前來滅火,肯定來不及,因此天行者牧場內也設定有私人的消防局。這裡就是如此遼闊。

在這寬廣的工作室當中有一個秘密小房間,據說盧卡斯本人偶爾會待在那裡。那是一個類似閣樓的房間,外界完全不知道如何前往。音效工作室的某面牆可以像忍者機關般突然開啟,裡面設有電梯,那是通往秘密小房間的唯一路徑。

沒朋友的喬治·盧卡斯 成功總是需要連帶揹負著許多負擔

想必各位會好奇我為何知道這件事。那是因為我曾經與盧卡斯在那裡見過面。之前我在天行者牧場進行《攻殼機動隊2:無罪》(2004)的配音工作時,有工作室員工跟我說:“盧卡斯說他可以跟你見個面,但是你不可以帶任何人。”那扇通往秘密小房間的門開啟後,我從盧卡斯的直屬員工,也就是“盧卡斯親衛隊”工作的房間旁邊走過……真有種“謁見”的感覺。

就這樣,我見到了盧卡斯本人,他看起來一點都不快樂。提到喬治·盧卡斯,這位很可能是現今年輕一輩影像從業人員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不過那天他除了臉色欠佳之外,說話口吻也很陰鬱。在談話過程中,他也沒提到任何會讓人對未來抱持夢想的內容。我當時不由得懷疑眼前這位大叔真的過得幸福嗎?

沒朋友的喬治·盧卡斯 成功總是需要連帶揹負著許多負擔

除了喬治·盧卡斯之外,我也遇過其他被歸類為“人生贏家組”的人,但是看過這些人的生活,即便他們想跟我交換人生,我也沒那個意願。他們實在都不像是人生贏家。老實說,就我的勝敗觀來說,把這些人當成目標沒任何意義。也許這聽起來有點酸葡萄、不服輸的感覺,不過就某個意義來說,他們是在自己的人生中,把自己給毀了。不管是誰,只要沒事先預約就見不到他們,因此他們連朋友都沒有。除了自己之外,就連家人身邊也都隨時配有保鏢保護。詹姆斯·卡梅隆隨身帶著一名身形魁梧的黑人保鏢。曾經我們一行人事先與他敲定時間,前去與他見面時,就被那位黑人保鏢給攔下來,並質問說“你們是幹啥的?”“我們是來見卡梅隆的。”結果得到的迴應是“咦?你騙人!”(笑)。

成功總是需要連帶揹負著許多負擔,譬如每天會接到兩百通以上的推銷電話,或是長年被數百件抄襲剽竊方面的官司纏身等,著實無法感受到絲毫自由。或許有人會對此欣羨不已,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人生。雖然我所知道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可是每當看到或是聽到上述情況時,就會讓我認為“這不正常”的想法更加堅定。

沒朋友的喬治·盧卡斯 成功總是需要連帶揹負著許多負擔

常常會有日本的電影導演或是演員將“我的目標是好萊塢”這句話掛在嘴邊,而我對將進軍好萊塢作為最終目標一事持保留態度。難道只要前往好萊塢工作,就可以稱之為成功嗎?或許就演員的角度來講,比如像渡邊謙、淺野忠信那樣,在好萊塢拍過一兩部電影就已經算是成功了吧……

在執導《攻殼機動隊》(1995)之後,我也曾經在好萊塢待過兩三年的時間。但是老實講,作為一位日本導演隻身前往好萊塢,在那裡幾乎沒啥好事。因為日美兩國的體系可謂是截然不同。

沒朋友的喬治·盧卡斯 成功總是需要連帶揹負著許多負擔

即便在好萊塢製作過電影,也沒什麼好拿來說的。平常在日本,我製作一部電影的經費大約都落在兩三億日元,而地點換到好萊塢,其實也就是將經費提高到五六十億日元,或有時提高到一百億日元罷了。如果能以如此龐大的經費來製作電影,我當然也會想要一試,不過若因此把在好萊塢拍電影當成目標那可就沒什麼意義了。

這與在奧運會賽場上奪取金牌的意義完全不同。的確,對運動員來說,在奧運會奪金,乃至於重新整理世界紀錄會是他們的目標。但是換成一位電影導演,是否獲頒好萊塢的最佳導演獎,與他是否實現了身為導演的目標全然無關。

即便是獲頒了金棕櫚獎5、奧斯卡金像獎6,之後是否還能繼續拍“自己的電影”將會是個問題。雖然我沒有仔細統計過,但是我想那些受獎人當中大約有七成都銷聲匿跡了吧。比如以流星之姿橫空現世,因《性、謊言和錄影帶》一片獲頒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史蒂文·索德伯格,在那之後也轉任製片人,併成為全好萊塢最會賺錢的人之一。但是為什麼他非得要接拍《十一羅漢》不可呢?那根本不可能會是他想拍的電影啊!

對我來說,所謂“導演的勝利條件”若是要為了賺錢而勉強自己去拍一些符合好萊塢口味的電影,就沒有任何意義。在本書當中我將會大量提到這方面的內容。

沒朋友的喬治·盧卡斯 成功總是需要連帶揹負著許多負擔

曾經,我被外界稱作“小眾的帝王”,譬如在我執導《天使之卵》的時期,完全沒有必要去思考何謂“導演的勝利條件”。但是當我執導的《攻殼機動隊》於美國《公告牌》雜誌奪下錄影帶排行榜第一之後,可說是舉世譁然,也開始會有許多人跑來找我,跟我談許多事情。我的生活因此大大改變,開始飄散著一股紙醉金迷的味道。雖說如此,我在做的東西本身還是沒有任何改變。自那時起,我開始會去思考,自己身為一介導演最為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什麼又是導演的勝利條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