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宋朝歷史宋高宗收回兵權,中興四將被破局

關鍵詞

苗劉兵變、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

前因:

1129年,南宋將領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逼迫高宗將皇位禪讓給他兒子趙旉,高宗復位後十分忌憚武將。

宋朝歷史宋高宗收回兵權,中興四將被破局

▲苗劉兵變

苗劉兵變

宋金兩國達成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賠款,兩國以大散關和淮河為邊界,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正式確立

宋朝歷史宋高宗收回兵權,中興四將被破局

▲紹興和議宋金對峙

後果:紹興和議

過程始末

從1137年(南宋紹興七年)開始到1142年(紹興十二年),宋高宗相繼剝奪了“中興四將”劉光世、韓世忠、岳飛、張俊等人的兵權,將兵權收歸朝廷。

宋高宗剝奪“中興四將”的兵權,並不像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那樣一步到位,而是精心策劃,各個擊破。高宗先是處理了勢力最弱小的劉光世;然後拉攏張俊,藉助張俊的力量罷免了韓世忠、處死了岳飛,最後又罷免了張俊。

宋朝歷史宋高宗收回兵權,中興四將被破局

▲宋高宗畫像

一、宋高宗將兵權收歸朝廷

高宗的這盤大棋要從1137年偽齊(金國在華北扶持的傀儡政權)南下侵宋。劉光世在與偽齊的戰爭中大敗,高宗趁機剝奪了劉光世的兵權,讓他到朝中擔任萬壽觀使(不負責具體事務的虛銜)。

這是高宗剝奪武將兵權的開端。劉光世曾帶兵平定苗劉兵變,促成了高宗復位。但他因為霸佔百姓田產、擁兵自重,引起了高宗的警覺。

和劉光世一樣,“中興四將”的其他三人也逐漸將統領的軍隊變成了私人武裝,自行經商、收稅,不僅不聽皇帝號令、擁兵自重,還試圖干預朝政。

武將干政的局面是高宗不能容忍的。對付這些武將,高宗一般讓宰相出面,自己在背後暗中部署,策劃剝奪武將們的兵權。處理完劉光世後,高宗為了避免連鎖反應,假意允諾讓岳飛統領劉光世的淮西軍,暫時穩住了岳飛。

但高宗後來又讓宰相張浚派兵部尚書前去節制淮西軍,岳飛一氣之下“罷工”上了廬山。張浚立刻上奏彈劾岳飛,指責岳飛擁兵自重、要挾君主。

宋朝歷史宋高宗收回兵權,中興四將被破局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8月28日 )

高宗意識到還需要岳飛抵禦金軍,剝奪岳飛兵權的時機並不成熟,就將他勸下了廬山,讓他繼續帶兵。

後來張浚未能安撫好劉光世的部將,引起了淮西兵變,高宗罷免了張浚的宰相職務。秦檜擔任宰相後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和金國的和議上,對岳飛等武將的處置暫時擱置了起來。

當時高宗也需要岳飛等人在戰場上抵禦金軍,以爭取談判的籌碼。等戰局穩定、和議有達成的希望後,高宗和秦檜便開始著手處理武將。

宋朝歷史宋高宗收回兵權,中興四將被破局

▲岳飛雕像

二、淮西兵變

這次處理岳飛等人不僅是出於高宗剝奪兵權的需要,也是出於秦檜議和的需要。因為岳飛、韓世忠等人都是主戰派,反對議和。

1141年,高宗、秦檜採納了吏部員外郎範同“明升其官爵、暗奪其兵柄”的建議,將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與韓世忠為樞密使(從一品),岳飛為樞密副使(從二品)。

三人的軍隊都劃歸樞密院統一指揮調動。高宗對他們說,在地方當宣撫使(統管一地的軍政大事),沒有在樞密院(最高軍政機關)任職權力大。岳飛和韓世忠此時還沒有意識到,高宗和秦檜的真正意圖是剝奪他們手中的兵權。

而張俊則看到了高宗和秦檜手中的牌,所以與秦檜早已達成政治交易,主動交出了兵權。張俊向秦檜保證約束韓世忠和岳飛,秦檜則答應張俊,以後讓他來執掌樞密院。

為了防止韓世忠和岳飛聯手,秦檜把韓世忠留在了都城臨安(今杭州),讓張俊帶著岳飛到楚州(今江蘇淮安)視察軍務,實際上去肢解那裡的“韓家軍”。岳飛這才意識到張俊要剝奪韓世忠的兵權。

張俊還唆使親信誣陷韓世忠謀反,岳飛得知後立馬告訴了韓世忠。韓世忠得到訊息後,趕緊面見高宗,在高宗面前哭天喊地自辯清白、以求寬大處理。高宗念他在苗劉之變中救駕有功,只是罷免了他的職務,讓他告老還鄉。

宋朝歷史宋高宗收回兵權,中興四將被破局

▲韓世忠畫像

接下來,高宗和秦檜就開始著手處理岳飛。在高宗的支援下,秦檜唆使同黨彈劾岳飛。岳飛意識到自己的兵權也要被剝奪,於是上書高宗表示願意辭去樞密院的職務,保全性命。

而岳飛曾建立高宗立儲,還經常提議北伐迎回二帝,犯了高宗的忌諱。此外,金國提出要達成和議,必須處死岳飛。在高宗的授意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岳飛。

韓世忠被罷免、岳飛被處死後,張俊就失去了利用價值。但張俊沒有看清形勢,仍在樞密使的任上指望秦檜兌現原先的承諾。

1142年,秦檜秉承高宗的旨意,指使臺諫官員彈劾張俊,張俊被迫辭職。至此,“中興四將”的兵權全被剝奪。

宋朝歷史宋高宗收回兵權,中興四將被破局

▲張俊(1086年~1154年8月12日 )

三、“中興四將”的兵權全被剝奪

“中興四將”兵權被剝奪,是宋朝抑制武將的祖宗家法與南宋初年崛起的武將勢力衝突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宋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高宗一》《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