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農村俗語“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如何理解

農村俗語“頭不頂桑,腳不踩槐”,講的是民宅修建時,木料如何使用中的一種禁忌,這裡特別指的是民宅使用部位的禁忌。意思是房屋頂不能用桑木,民宅用能踩踏之地不能用槐樹木。

桑樹和槐樹都是木材中比較優質的,對於一些木材不多的地方來說,也算得上是上等的木材了。舊時,如果用這兩種木材作為民宅的建築材料,在木材的質量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因為有民俗禁忌,使一些地方的民眾,由於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慣、文化心態和較為穩固的心理定式,對桑樹和槐樹兩種木材形成了地域性的民俗禁忌。有這種禁忌的地方,大多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了當地獨特的風俗習慣。

農村俗語“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如何理解

1、頭不頂桑

頭不頂桑,即修建住宅的房屋頂部不能用桑樹木材,包括所有的材料,如房梁、椽子、倒板等。凡是在人頭頂上的建築木料,均不能出現桑木。

主要原因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做棺材時,桑樹木材是一種比較好的木材,常常為民眾所使用,因為這裡的木材品種少,可供民眾選擇的餘地不多。

古代北方南遷到長江以南後,一些風俗習慣也融入了南方的一些語言之中,至今仍保留下了北方的說法,然而在北方,此種語言基本消失。

比如,湖南一些地方,因宋在開邊拓土時,在湘西南地區立砦(寨)長期鎮守,一些官兵就留在本地,成為當地部分姓氏的祖先。在這些地方,至今還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原語言的影子。如這些地方把棺材稱為“桑木”,把出殯稱為“抬桑”。這種說法,在北方恐怕在北方很難找到了。

這裡還舉一個官兵駐守的例子。比如,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鄉,清代就在此設長安營,由京城派來的旗兵駐守。後來,這些官兵中的一部分在此落戶,今天,旗兵的後裔所在地,依然帶一口正宗的北京話腔。

以桑木做棺材這種說法,在湘西南是不可能的事,用來建房子就更不可能了。在此地,桑樹除了用來養蠶外,相對來說是一種下等的木材,除了做農具、小傢俱使用外,大多做柴火燒掉。

農村俗語“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如何理解

江南四大名木楠、樟、梓、椆,在這裡都盛產,還有優質的杉木及其它優質木材品種,此地最不缺的就是木材。這裡的杉木順江而下,將木排放到洪江阜口賣給木材商,再由木材商經沅水過洞庭運往武漢,再發往全國各地。因當時洪江屬於會同縣管轄,從這裡運出的杉木稱為“會同杉”,是古代全國有名優質杉木。

無獨有偶,在黃河中下游有“前不栽柳,後不栽桑”之說,也是因為柳樹和桑樹都都與喪葬相關,屬於所謂的“陰木”,柳樹枝做孝棒、做幡杆等喪事用具,桑木做棺材。因而,民眾因聯想作用,很是忌諱,並形成了固定的傳統文化心態。可到了南方,房前屋後並不忌諱栽桑樹,相反,栽種桑樹和梓樹是這裡的傳統,因為“桑梓”代表故土、家鄉。“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想必讀者朋友們對這句詩比較熟悉吧。

這種風俗,是不是當時中原人南遷時帶來的風俗,也就是說,房前屋後栽種桑樹和梓樹本來就是中原古俗,後來因人們的忌諱,或其他原因,這種古俗在社會發展中在當地消失。還有可能,中原人遷居南方後,因思念故土而形成的新風俗。這些已無法考究了,但兩種可能都不能排除。

因此,“頭不頂桑”,是地域性的民俗,是基於對桑木是當地做棺材木料引起的一種禁忌風俗。建民宅,把桑木做房梁,有的就稱為“抬梁”,就有“抬桑”的意思,按古代的說法就是抬棺材,這樣能不讓人忌諱嗎?

農村俗語“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如何理解

2、腳不踩槐

腳不踩槐,指民眾在修建住宅時,槐樹木材不能放在腳能踩到的地方,其中就能用來做門檻、地板等,與桑樹木材相反,槐樹木材可以做梁、椽子、頂版、壁板之類。

現在很多人對槐樹在民間的習俗不是很瞭解,他們想當然地認為,“腳不踩槐”的原因是因為“槐”的諧音為“壞”。這種說法自然太牽強了,與傳統民俗的含義南轅北轍。按民眾的心態,凡是“壞”的,恨不得都踩在腳下,不讓踩“壞”,怎麼也講不通。這隻能說,“槐”在古代的象徵意義和民俗寓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致使現在的人把“槐”和“壞”聯絡在一起,用猜測的方式來詮釋民俗,不能不讓人唏噓。

下面我就來講講,槐樹之“槐”在古代史官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的含義。

一、“槐”象徵古代位高權重的官位。在我國古代漢語中往往是槐官相連在一起。比如說,“槐鼎”一詞,源見“三槐九棘”,古代用來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也泛指朝廷的執政大臣。

《後漢書.方術傳序》:“故王梁、孫鹹名應圖籙,越登槐鼎之任。”《南齊書.褚淵傳》:“裂邑萬戶,登爵槐鼎。”《宋書》卷四十二之《王弘子錫列傳》:“陛下忘其不腆,又重之以今任。正位槐鼎,統理神州,珥貂衣袞,總錄朝端,內外要重,頓萃微躬,窮極寵貴,人臣莫比。”

農村俗語“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如何理解

古代漢語之中,“槐”字與官相連的還有:

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兗,喻指三公;槐宸,指皇帝的宮殿;槐掖,指宮廷;槐望,指有聲譽的公卿;槐綬,指三公的印綬;槐嶽,喻指朝廷高官;槐蟬,指高官顯貴。此外,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二、古代把“槐”視為科第吉兆的象徵。古代士子們科舉考試的最高理想,往往因胸懷大志,誰不想要博得三公之位?既然“槐”位高權重的官位,又因“槐”與“魁”的字型相近,人們也就把“槐”指代科考。也就因為如此,古人把逢科考之年稱“槐秋”,將學子赴考稱之為“踏槐”,而把考試月份稱之為“槐黃”。

三、在傳統民俗文化中,槐樹是古代遷民懷祖的寄託。我國最有名的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樹,成為了從山西外遷到全國各地人的祖先之樹,神聖之樹。其他地方也往往把家鄉的槐樹作為懷祖之樹。

四、在傳統民俗文化中,槐樹又是吉祥、祥瑞的象徵,也是美好愛情的嚮往。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就可以說明民眾對槐樹的寄託的美好期朌:“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可見槐樹是吉祥、祥瑞的象徵;我國民間傳說故事,董永和七仙女的婚姻,就是老槐樹做的媒。也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民間故事,槐樹槐花成了美好愛情的嚮往的象徵。

農村俗語“頭不頂桑,腳不踩槐”,如何理解

槐樹既然是官位的象徵,古代民眾忌官、怕官,修建房屋時把槐樹木踩在腳下,也就是把官不放在眼裡,自然是一件很忌諱的事。再說,民間既然把槐樹視為懷祖之樹,又是吉祥、祥瑞和愛情的象徵,把槐樹當成了神聖之樹,就不能對槐樹不尊重,因此,人們更忌諱把槐樹木踩在腳步下了。

總而言之,民俗學認為,在什麼樣的觀念意識驅動下,會讓當時當地的民眾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和方式,從而形成地方的民俗。俗語“頭不頂桑,腳不踩槐”體現了舊時代人們在民俗事項中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民俗免不了要帶迷信色彩。 這種陳習陋規已經不適應如今時代的發展要求,自然要受到衝擊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