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秤的秤桿上為何刻16顆星而不是17或18

在許久之前有一部叫做《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講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清廉派為官代表,劉墉。

這個電視劇的主題曲中有句歌詞叫做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我們今天不說劉墉,就從這桿秤說起。

古代秤的秤桿上為何刻16顆星而不是17或18

稱這種古老的稱重用品歷史悠久,直到現在都在沒有電子秤的情況下繼續使用。

其最早的出處,應該是《楚辭?惜誓》,裡邊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若稱量而不審兮,就是稱所以知輕重的意思。

古代的稱由秤砣,秤桿,秤盤三個部分組成,當中秤盤最為簡單,就是一種金屬或者其它物質構成的裝載器械,用以裝所稱之物。

其中的秤桿是學問最大的,古時候的計量單位是十六進位制,也就是說十六錢為一兩,十六兩則為一斤,於是在秤桿上就有十六個刻度。

這十六個刻度以星為記,所以每顆星又代表一兩。這就是秤星的由來,而且秤星的顏色也是有著規定的,大部分多為黃色銅星,不能用黑色,意思是用稱做買賣的人要心裡邊乾淨,不能為了銀錢而昧了良心。

而這十六顆秤星也都有著自己相隨的文化,第一顆星叫做定盤星,它的重量為零,代表基準。剩下的稱為準星。

⊙這裡邊前七顆星相傳是北斗七星演化而來,告誡人們用稱的時候要心中有方向,不能貪戀金銀,要在買賣之中做到中正公平。

⊙後邊的六顆星代表東西南北上下六方,這幾顆星的意思是作買賣時,要找準位置,不可偏斜,不可缺斤少兩。

⊙而最後的三顆星則分別為福祿壽三星,這是最有意思的三個說法,若是少了一兩就是沒福,少了二兩則是無祿,虧了三兩更是折壽。但如果稱高高的,就有了增福添祿加壽的意思。

秤砣簡單來講是利用槓桿原理量物體輕重的器具,相當於砝碼。

但這東西是有漏洞的,有奸商會在秤砣上動手腳,比如將秤砣從中挖去一小塊,稱東西的時候就會出現比實際物體重量大的讀數出現。

稱在古代有著相當高的文化地位,並且適用於各個階層,人人心中都有桿秤,因為這東西代表的不僅是公正,公平,公道,還有良心與誠信。

宋朝的朱熹就在《水調歌頭?雪月雨相映》中作詞,記取淵冰語,莫錯定盤星。

還有說眼光不準的,比如《西遊記》的第二十七回,就有一句,那妖精錯認了定盤星,把孫大聖也當做個等閒的。

古代秤的秤桿上為何刻16顆星而不是17或18

下面我們來說一種古代的計算工具,叫做算盤。

算盤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百多年,不過當時的叫做算板,古人用算珠為組,置於框內,進行計算。

此外還有一種叫做算籌的東西,可能類似於有刻度的小木棍,但在適用性上不強,所以在發展的道路上逐漸被淘汰了。

算盤的規格大多是長方形,四周以木條圍框,內有軸心,俗稱為檔。

中間有一個橫樑作為隔開,上端有兩個珠子,下邊有五個珠子,其中上端的珠子代表數字五,下邊的代表一,運算時以口訣輔助,這就是珠算。

算盤的歷史淵源久遠,但是盛行的話應該是唐宋二代,在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櫃上就畫有一架算盤。

可是關於中國什麼時候有了算盤這個數學工具卻是眾說紛紜,這裡邊日本人也沒少摻和。

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記載,是東漢年間徐嶽所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一句,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到了北周後,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指出了算盤的雛形。

算盤除卻在數學方面的作用,在文化中也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其在生意中的醒目位置,所以也常常被認為是招財進寶的寶貝,更有精打細算的名號在外,於是順理成章的進了古時嫁妝的六證之中,成了祝福新人富足安寧的一樣陪嫁。

到了明清二代,算盤更是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做工更是精巧奇妙,是皇室貴族以及達官貴人隨身攜帶的物品之一,類似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做買賣的都拿著電子計算機一般。

這給了算盤極大的提升空間,從單一的數學方面演變成為一種當代的藝術品,甚至有能工巧匠做出過戒指算盤,這種微型算盤在計算時需要用符合型號的細針撥動才能夠運算。

而在清朝還有一種巨型算盤,共有九層,全木質結構,帶有算珠一千五百一十二個,是當年叱吒天下的微商賬房之用,並且帶有種種的賬目彙總,儼然有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概念誕生。

當然算盤的功用不僅僅是在計算把玩上,在武俠江湖裡,算盤還是一種武器,也可以算是奇門兵刃的一種,屬於是武俠大家們的腦洞大開,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天龍八部裡的賬房崔百泉,以及碧血劍中的銅筆鐵算盤黃真等等。

如今在電腦技術的應用下,算盤這種傳統算術用品已經瀕臨滅絕。

偶然在個老太太的開的小店中見到一個被使用的發黑的老舊算盤,突然想聽一下算珠在運算時那種噼裡啪啦的聲響,於是就買了許多東西,結果到了結賬的時候,老太太一把拽出個計算器來,很是失落。

記得幼年入學的時候,常常挎著一個算盤走入學校,需要不停的背誦那些繁雜口訣。如今口訣早就忘完了,學了多年的知識在最後卻毫無用處,或許這才是知識上的一種最大無奈。

古代秤的秤桿上為何刻16顆星而不是17或18

最後我們來說一種在如今更加少見的量器,叫做升子和鬥。

老百姓有一個俗稱,被叫做升斗小民,這是封建社會下的一種民間疾苦的表現,在統治階層的驕奢淫逸之中,普通大眾的生活環境如同升斗一般逼仄。

升和鬥都是用於糧食的計量用品,全木製作,樣式為上大下小,開口呈正方形,四個側面以梯形縮小,製作形態為合卯契合,完全不用一顆釘子。

鬥可以說成是人類文明之中最早以物換物的裝載用品,因為這個東西的便於打造,又完全沒有掏空的情況發生,所以是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量器。

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裡有一句,其收賦稅於民以小鬥受之,其稟於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

然而這只是一種官方在當時所說的好聽話,事實上在這個時候各個地方的鬥並不是統一的,其中大小摻雜,容積不同。

直到秦朝一統天下之後,統一了度量衡,再經過漢代的制度化,升斗製作才有了嚴格要求,作為國家規定的容量單位,十升等於一鬥。

以升子來說,在裡邊裝滿糧食後,多出來的拔尖部分用尺子刮掉,如此十下便是一斗,完全沒有水分,是相當公平的。

可在統治階層和貪官汙吏的操作下,就有了相當大的出入,若是趕上兵荒馬亂的年代,執政者往往會使用小鬥來誆騙百姓。

而在普通百姓的民間交易之中,沒有那麼多的骯髒事情,升子借糧都是儘可能的裝的拔尖,和地主們挖盡心思的剝削不同,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只有在最底層才能夠實現。

在解放前還有地主收租的時候就用自己所研製的假鬥,這東西在中間帶有一個夾層,並且裝有活板,到了收糧的時候,只需要簡單的一抽一插,便讓老百姓的糧食損失許多,相當無恥。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裡還有升子和斗的出現,不過已然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大部分已經閒置,甚至是作為養雞養鴨的飼料盆使用。

古代秤的秤桿上為何刻16顆星而不是17或18

如果說稱是一個衡量人心的工具,算盤就是一種表現公道的價值體現,而升子和鬥更是老百姓對於公平的希望,可在如今滿是問題的商業買賣裡,這種傳統文化已然是不多見了。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