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冬奧的腳步——提速篇」第一集:著眼未來 冰絲帶賽後繼續“飛”

從10月開始,2021年下半年相約北京測試活動相繼展開,一座座新建、改造的場館再次吸引力人們的關注,大型系列報道《冬奧的腳步》今天開始播出提速篇,記者將關注冬奧場館和城市執行的各個方面,全面展現冬奧籌辦工作加速推進。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與雄渾的鋼結構“鳥巢”、靈動的膜結構“水立方”相得益彰, 共同組成北京這座世界首個“雙奧之城”的標誌性建築群。國家速滑館不僅僅是能夠舉辦冬奧會,更著眼於可持續發展,在賽後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為最佳化環境氣候作出貢獻。

「冬奧的腳步——提速篇」第一集:著眼未來 冰絲帶賽後繼續“飛”

【冬奧的腳步——提速篇】第一集,請聽體育廣播記者劉鯨澤的報道:

10月8號,“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這是建成後的國家速滑館迎來的首場國際賽事,在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的比賽中,荷蘭選手克萊伊維爾德全力加速,奪得冠軍。賽後克萊伊維爾德稱讚了冰絲帶:場館非常的美麗,今天能來參加比賽也非常榮幸,場館的體驗很棒。

建設國家速滑館不僅僅是為了舉辦冬奧會,更著眼於賽後可持續發展。國家速滑館採用“二氧化碳”製冰技術,是目前最先進的製冰技術,不僅利於運動員在冰面上充分發揮,滑出更快的速度,而且製冰技術比傳統制冰方式能夠節約20%以上的能效。這項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環保的製冰技術,碳排放趨近於零。同時,國家速滑館將製冷產生的餘熱用於運動員生活熱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維護澆冰等,一年可節省約200萬度電。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可持續處處長劉新平說:“透過這個引領示範,這為今後辦奧、辦賽全部使用這樣的製冷劑,慢慢的會對氣候變化有一個很好的控制作用。

「冬奧的腳步——提速篇」第一集:著眼未來 冰絲帶賽後繼續“飛”

除了冰面,製冰技術方面,人才的可持續也成為冰絲帶賽後運營的優勢。馬克是來自加拿大的製冰師,曾參與過五屆冬奧會的製冰工作。他和兩名加拿大助理以及四名從長春、哈爾濱選拔的中國製冰師組成了製冰團隊。製冰師馬克說

之前的奧運會我們都沒有留下遺產,在場館制完冰就離開了。這次這個場館有完善的遺產計劃,所以我想確保我們離開之後,會有受過訓練的人員繼續進行這項遺產。

製冰的過程通常非常複雜,包括底板清潔、底冰澆築、分漆劃線、分層多次澆冰等多道工序,儘管作為中國製冰師也是製冰高手,但是他們在與馬克的合作當中也有新的收穫。現在,這些中方製冰師已經成為了團隊的主力。製冰師何小龍說:馬克先生在製冰的細節方面非常出色,比如說上水,他要求上水一圈必須是在45分鐘內完完成,通常我們沒有時間限制,45分鐘之內的好處是,一個速度澆下來的冰特別特別平。

「冬奧的腳步——提速篇」第一集:著眼未來 冰絲帶賽後繼續“飛”

除了馬克的製冰團隊,一批年輕一代製冰師也在冰絲帶製冰的磨礪中悄悄成長。2019年,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速滑館兩大冬奧場館與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進行企校合作,開辦“製冰人才訂單班”。國家速滑館場館執行團隊主任武曉南說:既是從職業教育的這個角度出發,又是從滿足未來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我們未來這個產業的場館的可持續發展和這個產業的持續發展的需求角度出發,去培養職業教育中咱們專業的這種製冰技師。

惠民可持續,國家速滑館從建設之初便起草了方案。國家速滑館採用了全冰面設計,冰面面積1。2萬平方米,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冰面,可以舉辦多項國際賽事。賽後,國家速滑館將成為以冰雪運動為核心的文體綜合體,為市民服務。國家速滑館場館執行團隊主任武曉南說:2022年北京冬奧會後,“冰絲帶”將繼續“飛舞”,與雄渾的鋼結構“鳥巢”、靈動的膜結構“水立方”相得益彰, 共同組成標誌性建築群,展現北京這座世界首個“雙奧之城”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