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相聲行業有個莫名其妙的說法:有些相聲負責搞笑,有些相聲負責教育人。

這是一種割裂觀點,因為相聲行業從誕生起,其創作和表演的最高追求就是雅俗共賞寓教於樂,也就是把“雅”和“俗”、“教”和“樂”融為一體,而不是簡單切割。傳統相聲中有的是從正面勸人向善,有的是從反面諷刺醜惡,目的除了逗樂之外就是告訴觀眾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在特殊時期還有《牙粉袋》這樣的反侵略相聲。

比這種割裂觀點更極端的觀點是,有些相聲團體的相聲是搞笑的、有基本功的,是真正的相聲。有些相聲團體的相聲是負責說教的,沒基本功的,不是真正的相聲。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其中,10月29日-11月1日在深圳舉辦的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就被一些人冠以“教育人”的相聲大會,這是真的嗎?

筆者的觀點:是,也不是!

從狹義的“教育”角度看,也就是網路上所說的“說教”和“念報紙”,非遺相聲大會當然不是這種狹義教育人的相聲大會。

從廣義的“教育”角度看,非遺相聲大會也算是“教育人”了。

一、不是狹義的“教育人”

以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第三天演出的六場相聲為例: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第一場,隨風王彤《雙雄會》,其正活是模仿秀,王彤模仿李雲龍的嗓子,隨風模仿許三多的語音,用這兩個經典影視人物的聲音說一段改編自馬季趙炎《百吹圖》的新百吹,惟妙惟肖的表演讓場面很熱烈,打響本場演出開門紅。

這段相聲的核心就是“說學逗唱”裡的學,而且有經典有創新,現場效果也非常好。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第二場,來自北京市公安局的孫靜和張超合作《接電話》,正活是描述110接線員面對各種千奇百怪電話的狀態,搞笑部分有點兒像以前奇志大兵的同題材相聲,專業性和全面性則更勝一籌。

這段作品的娛樂性很強,諷刺了一些胡亂撥打110的人,同時還向觀眾展示了110接線員的工作狀態併科普了什麼情況可以撥打110,畢竟這是警民聯絡的最前沿。

你要非說這段相聲是教育人,一方面筆者認為這個教育很應該,尤其臺下還坐著很多小朋友。另一方面這段相聲的娛樂性處理很好,寓教於樂很到位。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第三場,李寅飛葉蓬的《過年不回家》,這段相聲很長,互動很多,現場效果很燃,其正活是描述各種過年不回家人群的狀態,從主題上看又是一個自帶煽情和宣傳性質的相聲,但這兩位的藝術處理非常棒,臺下直接“炸”了。

比如這段相聲裡有一段“倫理哏”,也就是父親和兒子互發語音資訊的橋段,同樣是倫理哏兩人帶角色入活,不僅可樂還不牙磣。尤其是李寅飛和葉蓬還巧妙互動提醒觀眾不要接茬跟著答應,那樣做不僅容易打亂演出對小朋友的影響也不好。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第四場,何雲偉武賓《說唱數來寶》,標準的傳統相聲改編而來,有古味兒也有傳統範兒,墊話是由何雲偉對王、高、李三派快板的區別和風格進行科普和展示,正活則是何雲偉用高派快板花轍的特點調侃武賓家的日常生活。

這就屬於相聲裡的“唱”,其中何雲偉在相聲裡還談到,相聲的唱有數來寶和太平歌詞,要說哪個難度高呢,當然是數來寶,沒毛病。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第五場,付強趙炎《語言的藝術》,正活是模仿各地區不同職業的日常說話方式,諷刺一些不好的語言習慣,同時也展示了不同的職業特點,這其實也算是從傳統相聲裡的“怯口”進化而來的表演模式,由於其貼近生活的特點,很容易引發觀眾的樂趣和共鳴。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第六場,劉洪沂王文林《學評書》,經過改編的傳統相聲段子,加入了新鮮的包袱,保留了經典的味道,科普了單口相聲和評書的區別。正活是劉洪沂模仿說評書的橋段,在細節裡找包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七十多歲的劉洪沂該摔的時候是真摔,結結實實把自己扔在地板上,包袱響了,還得同樣七十多歲的王文林去扶,觀眾一邊笑一邊為之感動。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綜合來看,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第三場這六個相聲作品,有傳統的,有創新的,有藝術範兒的,也有貼近生活的,沒有傳說中的所謂“說教”和“念報紙”,現場氣氛始終很熱烈歡快。

和一些相聲商演相比,非遺相聲大會少了一些葷臭倫理的內容,也沒有那麼多的混亂搭茬,演員們說的是純粹的相聲,新相聲更貼近生活,傳統相聲和基本功則更強更正宗。

這就從事實上駁斥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觀點和傳言,非遺相聲大會並不是說教式的教育人,而是真正的文明相聲。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二、是廣義的“教育人”

廣義的教育人,指的是規範和引導,也就是說,藝術作品應該對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前瞻和引導的作用。舉個例子,服裝設計也有藝術的一面,藝術層面的服裝設計透過釋出會和大秀可以帶動全球的時尚風潮。

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這不僅是全體相聲行業從業者和相聲觀眾的共識,同時也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定,相聲能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最權威的證明。

既然相聲是藝術的一種,那就要求相聲必須對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些前瞻和引導的作用,而對於相聲從業者來說,他們要做的則是在相聲作品中加入幽默和藝術的成分,形成一段寓教於樂雅俗共賞的相聲。

這樣,觀眾就可以從聽相聲娛樂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和啟示。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潛移默化完成的。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有些人說觀眾不可能聽完相聲就去“攔驚馬”,這就屬於典型的偷換概念,把藝術長期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刻意篡改成極其短期的概念。

就像你讀完一本書不可能立刻成為作家,但如果你經常讀長期讀,自然會形成一定的文學修養。換成偷換概念的說法就相當於:“你讀完一本書不可能當作家,還是繼續打遊戲吧”。

久居鮑肆不聞其臭,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藝術氛圍薰陶下的人和三俗環境薰染下的人,其素養和發展必然出現實質性區別。

所以,國民整體素養和素質的提高過程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個任務不光是由教育部門來完成的,文學、影視、戲劇、曲藝等各個藝術門類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非遺相聲大會是教育人的嗎全面客觀說是,也不是

相聲作為語言藝術的組成部分自然會被國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扶持,非遺相聲大會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老前輩管相聲叫“雜貨鋪”,現在則可以叫“載體”,承載著傳統、經典、諷刺、生活和笑聲,貼近生活也貼近人民。

因此,從藝術的角度講,非遺相聲大會在廣義上確實是“教育人”的,這個教育的意義對於國家、國民來說不僅是現實的歡笑,也是和諧文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