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象棋中“象”的由來

中國象棋中“象”的由來

象棋一詞最早是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文學作品《楚辭·招魂》中:“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此作品中所說的象棋並不是我們現在所下的象棋,但由於當時“象棋”一詞的出現,必定對後來北宋末現代象棋定型後名稱的由來有著一定的影響。其實戰國時期所說的“象棋”就是指當時盛行的“六博”棋,但當時的“六博”棋為什麼稱之為象棋呢?六博棋中又沒有“象”這個兵種,所以就排除了棋中有“象”這個兵種而命名之說。我個人更偏向於其命名與《易經》有一定的關係。

世間任何一種事物的產生它都不是偶然的,那麼戰國時期“六博棋”的產生也自然不是偶然的,它是與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有著必然的聯絡。在中國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及其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因而就產生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帝或神存在,它支配世界上的一切。當人們遭受天災人禍的打擊後,就萌發出借助於神的力量預知這突如其來的橫禍,以達到心理上的安慰。基於此,人民在長期的實戰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身的預測方法,來達到心理的依託。六博棋就是在此歷史背景下而產生的,所以這種“命繫於天”的意識形態在棋盤中也反映出來了,這就體現在當時六博棋的走棋規則,它是以投骰子走棋,勝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僥倖成份較多,缺少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也符合了當時代人們的心理。

我國的《易經》也是在此背景下而產生的,人們用它來進行占卜、算卦,滿足了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所以《易經》、“六博棋”這兩者的產生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都是在此歷史大背景下而形成的。

本人認為古人在用象形的圖形來解釋《易經》時,無意中創了博戲;又由於“象”在《易經》中,是相當重要和關鍵的一個範疇,所謂象就是用八卦等一些符號來象徵現實的形象,就是對現實事物的一種符號表示,“聖人立象以盡意” “是故易者,象也”,可見“象”在《易經》中的重要性,以此來推論古人就把這種博戲命名為“象棋”,以說明這種棋戲是受《易經》的啟發後而創的。後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棋戲本身根據時代的需求而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和改革,但其名稱卻因此而流傳至今。

以上一些粗淺的想法,希望能得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學者或棋手來關心象棋本身的文化。因為象棋不僅僅是一項競技專案,而且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更多、更深的文化底蘊有待於我們去挖掘、開拓。象棋作為一種文化體系,應該有其完整的演變體系和文化內涵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