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魯迅功成名就後,看小夥伴閏土過得那麼慘,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都難免會有思鄉之情,大文豪魯迅也不例外,1919年,39歲的魯迅回到故鄉,準備帶著家人去北京生活。

這是他自1898年外出求學後第一次返回紹興老家,闊別二十年,讓他的心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由的回想起兒時的一幕幕,心情無比複雜。

他在後來的《故鄉》中提到了一件事和兩個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閏土,但時過境遷,他發現自己和兒時玩伴之間的距離已經十分遙遠。

得益於教科書,閏土的名字得以被一代代中國人牢記,似乎成為了魯迅孩童時代的“代表”,

這個時候就有人好奇了,魯迅後來功成名就,也十分有錢,明知道閏土過得不好,為什麼不去幫一幫呢?

魯迅功成名就後,看小夥伴閏土過得那麼慘,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

一、主觀性的原因

1、讓閏土難過的是金錢嗎?

魯迅回到家鄉後,聽到母親說小時候的夥伴要來找自己,他是很高興的,也期盼能夠見到兒時的朋友,在心底裡,魯迅似乎並沒有忘記閏土,並且還把他視為了自己真正的朋友,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份友誼是相當純粹的,也是超然在物質和金錢之外的,更沒有成年人世界中的爾虞我詐。

問題是在閏土出現的一剎那,對魯迅喊出了“老爺”這句話的時候,魯迅之前的那種期盼和興奮之情戛然而止,甚至變得蕩然無存,

那麼他的心底裡還剩下些什麼?大慧想應該是一種悲涼、無奈和傷感。

此時他和閏土之間,再也沒有了小時候那種一起在田間地頭玩耍的快樂,說白了,閏土早已經沒有了那份難得的純真,為什麼會這樣?

大慧認為原因很簡單,清末民初社會動盪、內憂外患,舊社會的階級思想不但沒有徹底消除,反而已經深入人心,最起碼閏土是這樣的。作為生活在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魯迅是那個時代少有具有獨立思想的一類人,自從他棄醫從文後,就一直在人性的探討和社會哲學上有著獨到的見解。

魯迅功成名就後,看小夥伴閏土過得那麼慘,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

2、兩人的友誼

閏土和魯迅見面後,一會是歡喜的,一會又是淒涼。前者是因為他和魯迅一樣,都把那份兒時的快樂記憶牢記在了心中,後者則是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各種風霜磨難,閏土早就已經飽受生活之苦。

他為了一家人能夠吃飽飯,不得不起早貪黑的幹活,可是依然抵抗不了各種天災人禍帶來的巨大影響,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閏土和那個時代的很多農民一樣,都學會了一種近乎逆來順受的思想。

他很珍惜和魯迅之間的那份友情,因為在閏土的潛意識裡,那份友誼是唯一能夠打破現有社會中強烈階層等級的存在

,換言之,這也是閏土內心之中熱切期盼的,渴望的。

魯迅功成名就後,看小夥伴閏土過得那麼慘,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

二、客觀的原因

1、魯迅固有的觀念

魯迅給人的印象很直接,就是以筆為槍、為刀,來對舊社會的封建禮教進行抨擊,是文壇的熱血鬥士,他的最終目的也是喚醒一代國人的民主意識,讓所有人明白自由、平等的可貴。

閏土對魯迅無疑是非常尊敬的,可見他從思想上已經被封建禮教和階級思想給“奴役”了,如果魯迅給了他錢,這就等於自己承認這種壓迫的存在,並且也是一種直接的妥協做法,因此以魯迅的性格,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在閏土心裡,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並非錢財,而是一種無拘無束,沒有階級壓迫,能夠有真正自由和平等的社會。

魯迅功成名就後,看小夥伴閏土過得那麼慘,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

2、兩人相處的時間

在《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魯迅和閏土其實只有“兩面之緣”,第一次是在小時候,那個時候家鄉正在舉辦祭祀典禮,兩個年輕人成為了小夥伴,彼此之間無話不談,十分的投緣。

等到第二次兩人再見面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足足二十一年的時間,地點是在魯迅的老家故居之中。魯迅對這個小夥伴的記憶,只是家鄉祭祀典禮期間,那短短几天時間裡兩人的各種嬉戲玩耍。

還有就是閏土當時給魯迅說過的一些事情,這些讓“高牆之中只能望見四角天空”的魯迅記憶深刻,

除此之外,可以說魯迅對閏土的其他情況並不是很瞭解。

魯迅功成名就後,看小夥伴閏土過得那麼慘,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

兩人一分別就是長達二十一年的時間,試想人這一輩子有多少個二十一年?等再次回到家鄉的時候,還是母親主動說了關於閏土的一些事情,所以我們基本確定魯迅對這個小夥伴的生活情況並不瞭解。

魯迅功成名就後,看小夥伴閏土過得那麼慘,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

我們再說得稍微現實點,魯迅這一次回到家鄉就是帶著母親和妻子等人去北京的,這就相當於搬家,匆忙之中與閏土再次見面,此後兩人何時再見,又或許能不能再見都是未知數,於情於理魯迅都不可能去過多瞭解閏土並提供幫助。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