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馮道心懷大道,終會被歷史所銘記!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這是長樂老馮道的一首詩,期間蘊藏著馮道一生所奉行的大道。馮道心懷大道,大道至簡,大道由天,大道為民,民為國家之本,沒有民何來有家,沒有家何來有國家,因此帝王可更替,國中之民卻不可替換。所以馮道,憑此道,履盡五代諸朝,在每一個朝代,都留下了他的為民之道。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有些人不忠,那是為了求生,有些人不忠,那是為了求財,有些人不忠,那是為了求色。馮道對這些都無所求。中原的老百姓受苦,馮道卻入京相求。所以當契丹主長驅直入京師,傲視中原群雄之時,只有馮道跟契丹主說了挽救民眾的話。“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馮道即便被天下文人所敬,而且在朝中並不爭權,卻依然會被人詬病。晉少帝即位之後,馮道加守太尉,進封燕國公。此時馮道位高權重,完全可以憑介皇帝對自己的信任排除異己,拉攏勢力,但馮道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依然我行我素,奉行自己的為官之道,採取平穩的措施,保持政治上的和諧。但是卻有人藉此攻擊馮道,“道好平時宰相,無以濟其艱難,如禪僧不可呼鷹耳!”就是說他,能力平庸,只能在和平時期,維持著朝廷的制度,一旦遇到危急災難將會束手無措。馮道手段溫和,處理朝政不徐不疾,後晉末期,天災不斷,蝗災,水患時有發生,饑民餓死者不計其數,馮道在處理這些問題之時,也確實無有效手段,只能任由百姓流離失所,流民遍地。天子便將馮道派出京師,出任為同州節度使,不久後又移鎮南陽,加中書令。馮道不在京師,局勢並沒有好轉,反而讓契丹終於找到機會,突破了中原的防線率兵直驅京師。契丹主佔領京師,馮道自鄧州受喚入京,前來相見。當年馮道主動遠赴北方為契丹主獻上徽號,今日再見,卻已變成敗軍之臣。契丹主此時看向馮道從容說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則急忙回答“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正是在馮道的大力維護之下,中原百姓才能免遭覆鼎之災。不過這一次,馮道卻真正成了契丹主之下的臣子,契丹主遠歸北方,馮道自然不可推辭,只能隨行。北歸途中,契丹主身亡,馮道等一眾中原臣子便被留在常山,其時常山守將是契丹族的嘉裡。契丹入侵中原,稱霸天下,契丹主雖死,但是契丹人的倨傲與蠻橫還在,嘉裡的所作所為終於激起了中原士兵的憤怒,於是大家同仇敵愾,將嘉裡趕出了常山。常山乃是河北重鎮,中原剛剛陷入外族之手,此時嘉裡被逐,常山一時間群龍無首,急需一個有能力有膽識的人挑起重擔。馮道在此期間,帶領一起北來的文臣,因地制宜,收拾殘局,安撫常山諸將按部就班,各司其職,一時間常山局面被處置得井然有序。所以大家以馮道居功至上,都力推馮道任常山之帥。常山緊鄰外族,時刻有戰爭之危。馮道胸羅萬機,卻不願介入爭戰,在他心中,戰爭勝也好,敗也罷,都會難免有人傷亡。他不願看到無辜的人成為霸權者利益的犧牲品,也不願看到百姓的流離失所,因此他縱然身懷韜略,對兵事自有見解,卻絕不願參與半點,所以他回答“儒臣何能為,皆諸將之力也。”於是馮道為常山周全考慮,選擇騎校白再榮為常山之帥,自此常山在馮道的協助之下,漸漸恢復如初。中原的天下還是要回到漢人的懷抱,於是在群雄輩出的時期,又一位天子越眾而出,他就是後漢高祖劉知遠。劉知遠入主京城,馮道便同一眾文臣離開常山返回京師,得到了劉知遠的嘉許,拜守太師。歷經兩朝,又在契丹入侵中原之下,安然無恙的馮道,此時聲望與人氣均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時此刻,無論是誰,對於馮道的建議都不會輕易拒絕。即使是後漢高祖劉知遠。劉知遠在河東之時,為了大聚甲兵,禁止私販牛皮,如有牛死也要及時通報官府。如今劉知遠即天子之位,居然還像河東時一樣,禁販牛皮,這樣一來受苦的是本就在戰爭中飽受摧殘的百姓。為了生活,許多人就挺而走險,私販牛皮。恰好上黨有二十多人因此事被訂成死罪,上黨戎判張公璨認為此事不妥,朝廷的時政應該適時而變,不應該繼續效仿河東之時的舉措。沒想到的是,張公璨此舉激起了眾怒,這些人聯合上奏劉知遠,說張公璨非議朝廷,劉知遠大怒,下旨誅殺張公璨。馮道於此時挺身力諫,說服劉知遠,不但張公璨得以保全性命,那二十多個牛皮私販也免遭一死,更是取消了禁牛皮私販一制。之後,馮道用獨到的慧眼,看出劉知遠手下眾臣,結黨營私,必會為權利爭鬥,於是申請外任,回家閒居度日。李守貞起兵反叛,樞密使郭威奉命平叛。郭威出兵前,親自到馮道家中,向馮道請教取勝的機要。馮道則以賭博為例,錢多者比錢少者更容易贏錢,其關鍵在於勢,讓郭威領悟了戰勝李守貞的關鍵。此時的馮道已經是歷時三朝八帝,年近七十的老者,若是後漢隱帝劉承佑不玩火自焚,弄丟了帝位跟性命,或許馮道的仕途也就到此為止了。偏偏老天認為能者多勞,又或者是有德者必受上天眷顧,於是在這個紛亂的時代之下,朝代的名頭又一次改寫了。這一次坐上天子之位的正是受到馮道指點的郭威。郭威深知馮道心有大道,並且對於馮道有著發自內心的忌憚。郭威剛攻入京師之時,本以為必會受到漢朝諸臣的推戴,沒想到,馮道卻以平時之禮相待。馮道的不動聲色,令郭威沮喪不已。無奈之下只得事急從權,推舉湘陰公劉贇做天子。馮道奉命去接湘陰公回京即位,哪知道馮道等人方到徐州,京師卻傳來訊息,郭威已經代漢稱帝。湘陰公劉贇以及其親兵自是認為馮道等人此來乃是有意為郭威拖延時間,於是欲加害眾人。馮道心無所愧,自是略無懼色,更是應了他自己早年所做的一首詩,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終聞海嶽歸明主,這個明主正應了結束五代紛亂時世的英主郭威。不過在馮道心中郭威即是明主,為何當日郭威進入京師之時,馮道並未舉手擁護,而是仍以臣子相待?想來馮道一連經歷了三個朝代,從未替任何一任皇帝盡過忠心,在這裡實在不願意這麼快就再次另從新主,於是特意替已經走到盡頭的後漢朝又勉強延續了些許時間。郭威並沒有因此記恨馮道,而是復拜馮道為中書令,並且每次見面不以名字相呼,以示對馮道的相敬之情。馮道從無到有,歷經四朝,多數能夠看透帝王的心境以及氣運,唯獨在周世宗這裡,他那雙慧眼似乎開始出現了朦朧。周世宗欲親征河東劉崇,馮道力諫,世宗卻自比唐太宗李世民親平草寇之事。馮道說“陛下得如太宗否?”馮道此言一出,激怒了周世宗,把馮道留在朝中監修周太祖郭威的陵墓。周世宗柴榮是五代之中最為英明的天子,其南征北戰,戰無不克,若不是英年早逝,或許當真能與唐太宗齊名。馮道年近古稀,歲月的浮沉在他的身上終究留下了病痕,在他把太祖陵墓修好之後,突然在家中身故,享年七十有三。隨著馮道的身故,五代的亂世也正落下帷幕,不過亂世之中始終堅持自己心中大道的長樂老在歷史的長河中卻始終有著他的傳說。

馮道心懷大道,終會被歷史所銘記!

馮道心懷大道,終會被歷史所銘記!

馮道心懷大道,終會被歷史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