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爸爸賭氣把2歲兒子扔馬路上: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帶娃出門,孩子哭鬧甚至撒潑打滾,怎麼辦?

相信很多父母都用過這招:“你再不聽話我就走了”,然後假裝離開。

大部分孩子聽到這話都會立馬停止哭鬧,乖乖跟上來。然而,這種看起來很實用的做法,真的好嗎?

爸爸賭氣把2歲兒子扔馬路上: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最近,一段“爸爸和2歲孩子賭氣,把孩子獨自留在馬路上,導致孩子被撞”的影片,看得人心驚肉跳。萬幸,孩子最終沒出啥事,只有一點擦傷。

爸爸賭氣把2歲兒子扔馬路上: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孩子在馬路上被撞,並不是因為爸爸疏忽,而僅僅是因為賭氣!?這事著實讓人驚心又氣憤,甚至還上了微博熱搜,#爸爸和2歲孩子賭氣#,熱搜1。5億!

“你再不聽話我就走了”,這是很多家長對付“熊孩子”的慣常套路。它快捷、有效、省力,大部分時候,再難搞的孩子也會乖乖聽話。

但管教孩子也要以安全為前提,在安全的地方,用安全的方式。

用假裝離開威脅孩子,不僅不安全,也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爸爸賭氣把2歲兒子扔馬路上: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難道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兩歲最為典型,所以被稱為“可怕的兩歲”(TerribleTwo)

。一般來說,寶寶發脾氣的頻率和強度會在三歲半以後降低,這是寶寶生長髮育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爸爸賭氣把2歲兒子扔馬路上: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寶寶兩歲時,隨著自我意識增強,會更加專注於自我世界。在希望獲取關注的同時,又想要尋求獨立和自主。

但由於他們的語言還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這方面的意願,於是就會透過撒潑、無理取鬧、大哭大叫等極端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情緒。

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熊,不是他們故意要熊的。

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如果父母知道孩子此時此刻不是故意的,問題就好解決多了。

換句話說,相比故意的撒潑打滾而言,無意的撒潑打滾,更容易讓我們包容與理解。

爸爸賭氣把2歲兒子扔馬路上: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那麼,帶娃出門,如果孩子不聽話、胡攪蠻纏,該怎麼辦呢?

1。出門前約定好規則,防患於未然

出門之前,和孩子講清楚要去的地方要做的事,比如不要在公眾場合亂跑亂叫,不能隨時亂髮脾氣,遇到事情要和爸爸媽媽好好說。

有些孩子一旦提醒他“我們說好了哦”,便會遵守約定。有些孩子自制力可能會差一些,很可能一玩起來就忘了跟爸爸媽媽的約定,但打了預防針總比臨時教育要好。

次數多了,孩子會潛移默化地知道,

承諾是“應該”遵守的,人是要講道理的,幫助孩子慢慢地建立規則意識

2。理解孩子行為,安撫孩子情緒

孩子撒潑很多時候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是非常正常的表現。家長首先要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要煩躁,心平氣和地面對孩子。

不要急著訓斥和指責,這隻會讓孩子的情緒更糟糕。可以蹲下來給他一個擁抱,也可以把他帶離公眾場合,去到人少的地方,耐心安慰和勸導。

爸爸賭氣把2歲兒子扔馬路上: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如果孩子什麼也聽不進去,乾脆陪他哭一會兒,讓他把情緒發洩出來。

總之,先解決情緒,再解決事情。

3。讓孩子分心,轉移注意力

其實,對待年幼的孩子,講道理作用非常小。一個更快速有效的應對方法是,用孩子喜歡的玩具、愛吃的零食或者感興趣的話題快速轉移注意力。

比如孩子嚷著要買某個玩具,顯然講道理帶不來明顯的效果。但如果指著附近的寵物店說:“呀,那裡有好多可愛的狗狗,我們快去看看吧!”孩子就很可能被吸引過去。

儘量用溝通的方式,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引起孩子的興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教育孩子,也是在自我修煉。面對孩子的“撒潑”,請多一些耐心和包容,而不是”威脅“”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