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組數字告訴你,為何要放棄無用社交

一組數字告訴你,為何要放棄無用社交

Hi各位好!

最近,臺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先生在節目中分享了一段經歷。

他說曾經被圈內好友拉進一個明星群裡,本來大家都是在工作中認識的,關係也不錯。

但進群沒幾天,蔡康永就感到心煩意亂,因為群裡面充斥著大量的無效資訊。

不停響起的提示音,十秒一條的語音聊天,讓他覺得很受打擾。

最後,他決定退出這個群,不再進行這樣的社交,也因此被許多人詬病為高冷,不合群。

一組數字告訴你,為何要放棄無用社交

他說,比起自己寶貴的安靜時間被不重要的談話打擾,他更傾向於做一個退出的人,哪怕是不合群的。

和蔡康永一樣,寧靜也是這樣一個“不合群”的人。

在一個真人秀節目中,她微博關注了節目中的兩位駐場嘉賓,都是90後的大明星。節目一結束,就立刻取關了。

因為這事兒,兩位明星的粉絲沒少指責寧靜,甚至說她沒素質。

寧靜是怎麼迴應的呢?她說本來就跟這兩人不熟,只是做這個節目認識了而已。

節目結束後,各自回到生活中,也並沒有什麼交集,為什麼還要留在通訊錄裡呢?

好像很有道理啊,有木有?

一組數字告訴你,為何要放棄無用社交

看到蔡康永和寧靜的舉動,我下意識地點開自己的微信,也嚇了一跳,這麼多年來,我竟然積累了3000多個聯絡人。

真的不敢相信。因為我覺得經常聯絡的好像不超過20個。

這還只是個人層面,我又去看了一眼那些跳動的小紅點,絕大多數來自各個微信群,而這些群,我也基本上不看。

可是我忽然發現,每天登入微信時,都會不自覺地把這些小紅點點掉,這不知道會消耗多少時間啊?

於是我決定進行一項科研。拿出一支筆一張紙,開始當會計,算算賬。

一組數字告訴你,為何要放棄無用社交

假設,我們每天在微信群裡點掉那些小紅點,需要耗費一分鐘,那麼一年下來,365分鐘,就是6個小時;

如果是兩分鐘呢,算下來,一年就是12小時;

但實際上,我們在做這件事上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一兩分鐘。

姑且以10分鐘來計算,一年下來,那就是60個小時啊。

60小時可以做什麼呢?

對我來說,至少可以讀6到8本書,或者看完30-60集優秀的紀錄片。

你想想一年要是這麼幹,眼界得開闊多少。

一組數字告訴你,為何要放棄無用社交

當然,你可能不一定喜歡讀書,但60個小時對你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時間財富啊。

而我們掐指算算,花在這種無效社交上的時間——甚至都不能說是社交,只是在應付各種群。

這個時間,顯然是遠遠超過10分鐘的。

想到這兒,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我們跟那些有成就的人差別如此之大。

許多年前魯迅先生就說過,他哪裡有什麼天才,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工作了。

他還說過,時間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

現在想想,原來先生是在教我們有效利用時間啊!

一組數字告訴你,為何要放棄無用社交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浪費並不是大段大段的,而就是在這種一點一滴的行為習慣裡,不知不覺地消耗掉了。

你想啊,你每天刷微信的時間,如果按照一小時來算,不過分吧?

我指的刷,只算單純地點小紅點,看朋友圈,點贊。你和別人聊天、談業務都不算在內。

每天累積起來一小時,一年下來,365小時。

365小時,能幹多少事?

按照一天上班8小時來算,當你每天節省下來一小時,一年下來,你相當於比別人多幹一個半月;

以看書來算,你去看看微信讀書上那些讀到過這個時長,起碼都讀完了二三十本;

如果每天寫作2小時,寫1500個字,那麼365小時,就可以寫出將近30萬字,一本書就出來了。

一組數字告訴你,為何要放棄無用社交

這只不過是每天節省一個小時出來的效果,何況還沒有把那些可有可無的聊天算在內。

這就是我們和那些很牛的人的區別。

儘管看上去都擁有24小時,但對這塊蛋糕的不同分配,決定了人生的不同質量。

當然,有些人的工作就需要和外人打交道,在微信裡和人聯絡,那另當別論。

不過就算如此,你去看看微信裡,肯定還是有很多用不到的聯絡人,和時過境遷的群。

我試著刪了刪常年不用的群,沒想到,一下子就刪掉了50個。嚇人!

就讓這些資訊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吧。

與其把生命用來點那些未讀訊息,不如去多看一本書,多寫幾個字;

多做一些有價值的工作,多和真正關心你的人、志同道合的人來往,這比什麼都強。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下期咱們再見!

(本文系“樂覺生活”公眾號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

一組數字告訴你,為何要放棄無用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