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1981年的四川地圖看內江當初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失落

日前,在網上找到了一張1981年前後的老四川地圖。那個時候,四川的鐵路網還很稀疏,都是圍繞成都和重慶來佈局的(紅色粗線條部分)。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大城市。

從1981年的四川地圖看內江當初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失落

與此同時,在成都和重慶之間,還有一個城市非常的搶眼,那就是位於成渝鐵路中間位置的內江市。它是成渝鐵路與內宜鐵路的交匯點,是當時四川的普通城市中,唯一的T字形交通樞紐。

當時內江的地理位置優越,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 “川南咽喉”之稱,加之當時的城市規模龐大,同時連線成都和重慶,有著內老三的美譽。

從1981年的四川地圖看內江當初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失落

不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從90年代開始,內江的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加之和資陽分家後,更是元氣大傷,像內江製藥廠、棉紡廠、糖廠這些80年代盛極一時的支柱產業也已經不復存在。到現在為止,也沒有類似的盈利性的支柱產業。無論是財政收入還是人均GDP,都處於四川靠後的位置。

有人總結出了內江沒落的幾個重要原因。

首先是定位模糊,比如“五”期間重點產業印染、 錄音磁帶等還未來得及產生效益,“七五”期間又將產業重心偏向於輕工生產,光西服生產線就上了8條,“八五”頭兩年提出“調一業強五業”,要放棄糖業,重點建設建材、 儀器等產業,而一年後又提出要重振糖業。戰略搖擺,盲目地跟從,最終失去了發展機遇。

從1981年的四川地圖看內江當初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失落

此外就是內江成也交通,敗也交通。隨著經濟的發展,內江單一型的交通站點已經被新興的交通網路所取代。由於內江原有的經濟基礎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傳統交通,所有隨著交通佈局的改變和發展,內江經濟慢慢呈現出衰落之勢,其中交通週轉成本過高是內江傳統區位優勢的致命打擊。

最尷尬的是,內江的特殊位置就決定了其到達重慶和成都都非常方便,以至於很多資金和人才都湧向了成渝兩地,形成了啞鈴效應,內江自己反而留不住人,讓曾經的交通要道變成了交透過道。

與此同時,與資陽分家後地盤太小,沒有靠近長江水運的優勢等因素,都讓內江愈發變得落後了。

可以說,內江當初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