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探討多年體教結合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校園足球的意義

這次,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一看中國足球基礎薄弱的問題。正如本文題目所說的——體教結合。這個概念很早以前就被提出,而且有關部門還出臺了政策性檔案,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可以看到效果不彰。在我國包括足球在內的,各種體育專案的群眾基礎相對薄弱,人們對於體育比賽的認知存在誤區。例如,在奧運會、國足世預賽等重量級賽場,比賽不再是單純的競技場,而是成了人們宣洩情緒的場所,甚至在一些運動專案中,出現了粉絲“飯圈化”的現象。

結合這一現象,我們不妨以青少年的足球比賽為切入點,探討一下體教結合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探討多年體教結合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校園足球的意義

青少年足球的意義何在?

前不久作者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青年聯賽說沒就沒,既然如此忽視基礎,為何還糾結國足成績? 》。其內容,主要是探討當下中國青少年足球現狀。

比起當下半死不活的職業聯賽,無論是足協還是教育主管部門主辦的青少年賽事,其影響力、宣傳力度、群眾基礎和比賽安排都不甚理想,而這也是中國足球的一個現狀——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但弔詭的是,雖然足球運動在我國的基礎薄弱,然而人們對於中國男足期待值卻從未降低過,以致於形成了較為扭曲的,對於中國足球的愛恨情仇。

探討多年體教結合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校園足球的意義

這篇文章中,作者在羅列了中國青少年足球賽事的現狀之後,又列舉了鄰國日本在過去這一兩年時間裡,克服困難舉辦青少年賽事的例子。也有朋友和作者探討,他說:“當下日本校園足球給職業隊輸送人才的比例在逐漸下滑,我們不用非得學習日本,還是要搞好青訓。”這番評論其實並沒有錯,每個國家和地區是有很大的差異的,並不一定要生搬硬套。但是,他的這段評論卻很具有代表性。相信不少人都和這位持有同樣的觀點——青少年足球、校園足球的最終目的,是要給職業隊和國家隊輸送人才。

探討多年體教結合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校園足球的意義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這是目前我國在足球,乃至體育運動的發展中的一個認知上的怪圈——我們搞任何青少年的專案,其最終目標都是要給職業隊和國家隊輸送人才,否則就是在做無用功。這種觀點,未免過於功利了。青少年足球和校園足球,難道不應該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空間,來享受足球和體育比賽的快樂嗎?

我們熟知的張路指導在解說之餘,常年研究我國的青少年足球運動發展。張指導曾說過:“發掘天賦的前提是普及,只有讓大部分人參與了,才能使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然後再把他們練出來,而不是隨便選幾個人狠狠地練。體育總局和足協之前多年來走的方向是不對的,只抓提高不抓普及,只抓現在不抓未來。”這番論述,其實就很好地解釋了當下我國足球發展的一個現狀。

探討多年體教結合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校園足球的意義

我們必須有一個概念——職業運動員的成材率是非常低的,從小踢球的孩子中,絕大多數最終都無法踢上職業足球。但因為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再讓孩子們踢球了嗎?顯然,擴大足球這項運動的群眾基礎是重中之重,讓人們有機會認識足球,參與足球,體會足球的快樂。而青少年比賽,尤其是校園足球比賽所承擔的意義就在於此。

例如,一個孩子透過在學校期間參與了足球這項運動,進而強身健體,增強了團隊協作的意識,與小夥伴們成為朋友,並因此熱愛上這項運動,無論他在未來是否成會成為職業球員,這份經歷都會成為人生中很美好的回憶。而正是因為他熱愛這項運動,在未來,足球或多或少會在他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喜歡一支球隊,支援一名球員,工作之餘踢個比賽,帶自己的孩子走入球場。足球文化的的傳承就是這樣誕生的。

探討多年體教結合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校園足球的意義

其實不僅是足球,所有的體育運動都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想想,體育比賽最重要的意義,究竟是去爭金奪銀,還是去享受體育的快樂。

體教結合,教育意義大於體育意義

體教結合的概念,在嚴格意義上來講,讓孩子們參與體育運動,其教育意義應該大於體育意義。但顯然我國目前沒有這種氛圍,校園依然忽視體育運動,即便有關部門做了一些政策上的改變,以求達到督促學生們參與體育的目的,例如將體育分數納入中高考分數中。但這隻能算是一種“不是辦法的辦法”,多數學生參與運動還是被動的,其目的也是功利的,甚至一些地方還催生了“體育考試輔導班”這種奇葩的東西。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國目前體育和教育依然沒有有機結合在一起,即便有相關政策督促,把名字改為“體教融合”,但分管“體”和“教”的兩大部門宛如一組平行線。

探討多年體教結合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校園足球的意義

有關於校園足球和校園體育運動對於學生們的意義,我們不妨看看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以大學生球員身份進入職業賽場,2020年退役之後,就任東京大學足球部教練的林陵平怎麼說。

林陵平認為,大學4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是人的一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成長時期,此時此刻的學生正在逐步走向社會,並且要為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做規劃。直接進職業隊踢球沒什麼不好的,但那樣的生活未免過於單調。在大學校園中享受足球,文武兼修,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強身健體,還能結交不少朋友,提升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面的能力,使之成為自己成長的一部分。足球在這期間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探討多年體教結合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校園足球的意義

林在球員時代算不上十分突出,出自東京維爾迪青訓的他,在高中畢業之後,由於沒有收到職業球隊的合同,決定去上大學。完成大學的4年學業之後,透過大學足球,林終於踏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職業賽場。林很清楚自己的斤兩,他認為如果當初在高中畢業之後僥倖拿到了職業隊的合同,估計以自己當時的水平,用不了3年的時間也會被淘汰。

進到大學校園,反而給了自己一個充分思考未來發展的時間。在決定以職業球員為目標之後,林在大學生涯中做了很多努力。林還認為,大學校園的生活單純之餘,也有著不少的誘惑,自己能夠抵制住那些誘惑,而專心撲在課業和足球上面,也是對於自己意志的磨礪。

探討多年體教結合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校園足球的意義

林陵平坦言,校園體育文化是日本很獨特的一種現象,其他國家和地區並不容易複製。不過,從他的描述我們不難看出,體育運動是可以教會一個孩子很多東西的,其收穫並不亞於在教室裡學會的內容。在我國,“體育生”、“打球”長時間和“差等生”、“不會念書”等概念劃上等號,使得在校園中參加體育運動一事被汙名化。實質上,我們用常識去思考,不難發現,在體育運動中,尤其是足球這樣的,非常注重團隊協作的專案,球員擁有一個清晰的頭腦十分關鍵。試問,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有可能會踢好足球嗎?

近些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人對於體育運動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讓孩子參與體育運動,但是考慮到我國的現狀和人口基數,這還遠遠不夠。但願在未來,中國能夠擁有一個更好的體育氛圍和足球氛圍,那樣的話我們就不用發愁足球這樣的專案搞不好。

文/仰臥撐-張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