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賞玉是一個靜心陶冶的過程,辨玉是一場歷練眼力的考試。

賞玉,要充分掌握古玉滄桑的全部特徵而又能夠有機結合靈活運用,才能辨識於毫末之微、不漏真誤假,免於失之毫釐謬至千里。

一件高古式素玉琮(圖1):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藏友真仿之間難以一定,以求一辨(圖2)。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誠如所見,器件帶有諸多毋庸置疑的滄桑特徵,其中比較特別有兩大現象:

(1)器身遍佈自然風蝕斑(圖3),蝕洞底部呈自然態;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2)器身呈現區域性塌縮(圖4);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2)器身遍佈解玉砂痕(圖5)。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自然風蝕、自然塌縮均為不可仿(人工難為)的滄桑特徵(參見《古玉學步(168):千載滄桑似夢幻參差嶙峋土蝕斑》),解玉砂是古工制玉殘留的痕跡特徵,如此相互印證是否就能夠判斷古玉無疑?且慢。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時代,巨大利益的驅動,仿古工技同樣與時俱進,稍一疏忽就會認仿為真。

一件器物到手,究竟從何處著手?所謂“玉面平靜先勘砂,整器老舊辨風化”(參見《古玉學步(80)》)。辨玉,除了掌握古玉的滄桑特徵外,還要熟悉自然風化與人類工痕之間的關係。只有“工上自然態”才是真正的滄桑特徵殘留。

一般而言,風化嚴重的器面是難見解玉砂痕跡殘留的,此琮的器面風化特徵明顯卻與解玉砂痕殘留同存,顯然有悖常理了。

再回頭細察砂痕,出現了明顯破綻:

(1)砂痕在風蝕面上留存,蝕上見砂為蝕後工(圖6);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2)砂痕隨蝕波動,蝕重處見重砂為蝕上工(圖7);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3)砂痕細密平行非凌亂的粗細不一,為分級精細的現代砂痕而非古代的解玉砂殘留(圖8)。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其餘鑽孔失圓的微喇叭口(參見《古玉學步(36):古玉鑽孔有特徵再辨鑽孔螺旋紋》)、刻意殘留劃痕仿古工苔痕或旋磨痕(圖9)等勿需一一贅述。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古玉識趣(102):逼真蝕料仿風化 細察塌縮留仿砂

辨古全真方真、識仿一假皆假,用自然風化料仿古具有較大的迷惑性,賞玩功夫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