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長期較高複利為何如此艱難(深度好文)

作者@sosme

我經常在看這些收益率的時候自己有一個感覺:所謂的偉大、所謂的卓越,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透過普普通通的積累,在歲月中慢慢孕育出來的。

首先要解釋一下什麼叫負複利:

負複利就是影響複利增長的一些負面因素。

我們做投資就是要追求長期的、持續的、比較適度的複利增長。我們看到下面這幅圖最後一排資料A,如果每年15%的增長持續20年,我們的財富增長大約16倍。

當我在十多年前年輕時做投資的時候,這個複利表也是支撐我做投資的一個基礎。因為雖然這個收益率不是很高,但我們只要堅持下去,這個財富的積累程度是非常可怕的。

但是對這個複利的認識,如果僅僅是停留在一個穩定增長、每年增長多少,然後十年二十年增長多少這個程度上,那麼對複利的認識是不完整的。

這裡我特別要強調對我們複利增長的一些負面因素。

可以看到,在這張表格的中間一欄,每年都是15%的增長,到第二十年的時候,如果這個增長突然中斷,假設這個年度的收益率回撤50%,你如果有一年表現比較差,那麼這二十年積累的總體收益相差是非常大的。

你只要犯一次嚴重的錯誤,那麼二十年下來,你的財富可能會縮水三分之二左右。也就是說,在我們投資的歷史當中,一次較大的虧損對財富積累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負複利的第一個重要因素:避免出現較大虧損

所以,這裡提出關於負複利的第一個重要因素:

在投資的過程中,我們最重要的一個任務是要避免某一年出現特別糟糕的業績,因為一次特別糟糕的業績會影響你財富積累的程度,而且這個影響程度是非常大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個表,如果我們每年都是15%的增長,持續20年可以積累15倍的財富。如果我們只出現一次錯誤(某一年回撤50%),財富積累就只有6倍了。也就是說,你的財富會縮水一半多。

現在做投資的時候,我的第一個任務是當佈局一個投資組合時,我會首先審視有沒有可能出現重大虧損的可能性,或者它的這個可能性在什麼地方。

我現在做投資的一些基礎觀念已經發生變化:

原來做投資時是要抓牛股、要踩熱點、要賺多少倍;現在首先是考慮投資組合的風險在哪裡?我最大的虧損會達到什麼程度?會以什麼方式發生?

這個思路的轉變跟我對負複利的認識是有關係的。

我們可以看看錶格第一欄的一個對比資料,在二十年的過程當中,假設其中有十年每年是50%的收益,這個收益已經非常驚人了,但是期間又有十年是-20%的回撤。也就是說,這個資料體現的是大起大落。

實際上,作為投資的長期過程來說,

大起大落對複利的侵害和損傷也是非常大的。

雖然你獲得了很多次高收益(50%),但是如果不控制你的回撤頻率,即使你獲得了十次超高收益,但是又有十次的回撤,而且回撤的幅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大的,持續20年只能獲利5倍。

我覺得對於投資者來說,有一個觀點一定要認識:

我們不僅要賺錢,要獲取利潤,更重要的是你賺了錢以後能不能守住利潤。

所以說一輪投資風潮過了以後,為什麼大家感覺我們都賺不了錢,但是對投資我們又那麼渴望?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們曾經在這個市場裡面都賺過錢,都抓到過牛股,但是週期一拉長,曾經賺到的錢守不住,一輪風潮過後你賺得多但是虧得更多,那麼你可能賺不到錢,反而傷及本金。

所以說在做投資的時候,我剛才說的第一個要點:我們要避免出現特別糟糕的業績。

負複利的第二個重要因素:儘量控制虧損次數和幅度

關於負複利的第二個影響因素:

我們要儘量控制虧損的次數和虧損的幅度。

第一個結論是一定要避免出現大的虧損,不管你賺一百倍也好,一千倍也好,只要你歸零了,以前賺的不管多少倍它都是沒有意義的。

有一個說法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

錢是賺不完的,但真的有可能虧完。

你只要在這個市場裡面沒有離場,你就始終處於風險之中。這是我們在做投資當中一個非常基礎的概念。

在長期的投資過程當中,比如說這一張圖我們選的時間週期是二十年,在這麼長的週期裡面,你一定會遭遇若干次的熊市,或者某些極端的情況,所以出現若干較大虧損的風險始終是存在的。

我剛才舉的每年增長15%的例子,持續二十年我們可以增長15倍。初看這個表格的時候,我也沒有感覺,後來我才明白這個表格每年15%的複利它是一個什麼水平——一個大師級的水平。

如果我們把投資週期拉長到二十年,能夠達到15%複利的實際上在全球都沒有幾個人。

巴菲特有52年的投資記錄,他的平均年收益率是多少?19%,這已是神一樣的回報了。

所以,我們做投資一定要改變觀念。

不是說今天我買了一隻股票,明天我就要漲停,今年我就要賺幾倍幾倍。

如果要長期投資,你首先要確定如何在市場中能不能生存下來並控制好風險。

穿越了二十年的歲月以後,真正能夠實現財富增長的關鍵點在什麼地方?剛才我說了兩點,第一要控制大的風險對淨值的殺傷力,第二在長期的投資過程當中要控制虧損的次數。如果發生了虧損,還要儘量控制虧損的程度。

巴菲特在52年有投資業績記錄的過程當中,真正可怕的記錄是他控制虧損的次數和幅度:在巴菲特伯克希爾的淨值統計表上,在52年的投資過程當中,只出現過2年的虧損,我感覺這才是神一樣的記錄,恐怕是很難被打破的一個記錄。

而且他虧損的兩年中,一年不到7%,一年不到10%,虧損的幅度都是很有限的。而在52年當中,他收益率最大的一次只有50%多。

他的財富增長有一個堅實基礎:控制了虧損的次數及幅度。在穩定的基礎上,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實現了財富的穩步增長。

那麼我們的思路是不是要改變一下?第一,我們把週期稍微拉長;第二,我們把注意點從獲取收益轉換到迴避虧損。

當我們把這個角度換了以後,對我們長期的投資收益是非常有好處的。

我還要特別提一下第一欄的表格:十年取得50%的收益,十年取得-20%的收益。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我為什麼不可以長期取得50%的收益呢?為什麼50%的收益以後,接下來就是比較大的回撤呢?

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符合客觀現實的情景。

剛才我說到大起大落,“大起”的背後隱含著“大落”的風險因素。我們看基金的收益率排名,往往都是今年的前十名在第二年可能會出現在後十名,或者是繼續出現在前十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因為所謂的好業績、超高的業績,一定是用極端手段取得的,比如單股重倉、或者押某一個行業、或者頻繁的輪動,甚至風險再高點加一些槓桿等等。

業績要超常的好,一定是用極端的手段或策略,但是極端的手段或策略都隱含有極端的風險。

我覺得在評估我們自己的收益率,在評估基金經理的收益率的時候,一定要拉長週期。實際上很多越是瘋狂的、收益率越好的基金,它的生命週期可能就越短,因為它始終靠著一個極端的策略謀取高收益率。

在潛在的風險沒有爆發時,它可能一直往上升,而且增長幅度可能很快,但是一旦風險爆發,回撤的幅度一定是巨大的。

這又回到我們剛才所說的關於負複利的第一個因素,一旦出現了較大的虧損,那麼對長期複利收益率的影響是很大的。這裡我特別強調一下,比如某一年我們虧損了30%,你一定不要認為只是這一年你虧了30%,你應該把它看成在這之前你所有積累的財富虧了30%。

複利是利滾利,但是一旦虧損起來,實際上你以前所有的利潤都會承受虧損,所以投資大師說不要虧損。

二十年前我們就看到這句話,但作為我來說,真正理解它,真正把它融入到我的投資體系,真的是花了一二十年的時間。

負複利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平淡年度不宜過多

第三個因素也簡單談一談,這個也是對複利有影響的因素,但是這個因素它的等級要低一些,這個我們就取10年的時間看吧。

情形A還是一個15%的收益率,這是一個比較的標準,十年大約賺了三倍左右。情形B和情形C是什麼情況呢?就算你的收益率比較高,比如達到25%、35%,但是如果中間穿插些微虧微賺的平淡年份,

如果平淡年度太多,也是非常影響長期收益率的,這主要體現在時間成本的問題上。

我們在做投資的時候,如果你總是平平淡淡或者平淡的年數太多,對於你積累財富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說財富如果只是單純的守是守不住的。如果你每年贏利就是兩三個百分點,那你首先面對通貨膨脹的風險,對你長期的財富增長也是非常不利的。

總結一下,影響負複利有三個因素:第一個是較大的虧損,第二個是虧損的次數和幅度,第三個是平平淡淡的年份太多,這些對我們的長期複利具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做投資一定要有一個比較長期的觀點,對一些核心的要素要有一定的認識。

偉大需要歲月孕育,財富需要慢慢積累

剛才我簡單說了負複利,也就是影響我們財富增長的一些比較核心的因素。其實,長期複利、特別是比較高的複利是非常困難的。比較有特點的還是剛才我說的巴菲特那個例子,這些大師或者說長期收益率比較好的投資人,你分析他其中某一年的投資,實際上都是很平淡的。

我經常在看這些收益率的時候自己有一個感覺:

所謂的偉大、所謂的卓越,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透過普普通通的積累,在歲月中慢慢孕育出來的。

所以說財富是需要慢性子慢慢積累的,大起大落是無法積累財富的。這種認識會影響到我們具體的投資佈局,它是投資理念當中一些非常基礎性的問題。

關於負複利,我最後再強調第一個危害:一次較大的虧損對我們投資收益率的侵蝕是非常巨大的。

我舉一個我經常反思的例子,美國有一個基金經理叫米勒,他非常出名,曾經連續13年戰勝市場,但是第14年較大風險發生的時候,他虧損的幅度達到什麼程度?達到他一年虧的錢超過他前13年賺的錢。也就是說,不管他以前多麼成功,一次巨大失敗不說歸零,也是接近歸零。

後來,我想想這個結局好像也是必然的。因為他連續13年戰勝市場,相應來說他的策略還是有一些極端化的成分、當然更重要的可能是他心理上的變化:連續13年的成功,這個自信心很難不膨脹起來。他以前用的策略順風順水,到了第14年的時候,他突然感覺以前用順手的東西一下子不靈了,對這種情況缺乏防範,在風險防範上犯了巨大錯誤。

米勒這個案例充分說明我們在做投資的時候,有時候太成功了未必是好事,包括我自己。

實際上,我在十年以前也是要追牛股的,要賺百分之幾十、要賺幾倍。我的觀念轉變週期比較長,因為以前那些成功的經歷印象太深,包括萬科、茅臺,實際上我們是最早的一批投資者,確實也賺了錢。

但是這種成功的經歷實際上對我形成完整的投資體系造成很大障礙,你很難從過往成功的東西中跳出來。

實際上那裡面有很多偶然的東西,那個時候投資體系根本沒有成型,投資業績真的有很大的偶然因素。當然,我可能也是靠這些偶然的因素積累了一些江湖名氣,但有時候往往又受困於此。

所以我從這個圈子裡跳出來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路的轉變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特別是你以前的這些思路在某些階段又非常成功的情況下要轉變過來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