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眾寡懸殊可排第二,戰敗者是諸葛亮!

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但是三國正史中這一戰,卻違背了兵法常規,證明數十倍於敵,圍攻也未必能取勝,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拼,也未必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一戰的大輸家居然是大家心目中算無遺策、戰無不勝的諸葛亮。

一部《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寫成了智慧的化身,他授予的錦囊妙計,成了蜀漢諸將克敵制勝的法寶——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把前線主將變成提線木偶有凱申指揮前沿機槍手之嫌。諸葛亮本人“一生唯謹慎”,從來不肯輕易犯險。所以他寧肯穩紮穩打出祁山去撞曹魏早有準備的鐵壁銅牆,也不肯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突襲長安。

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眾寡懸殊可排第二,戰敗者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一位武器專家,他改良了戰國時期就存在的連弩,又在軍中推廣了絆馬釘,讓曹魏虎豹騎叫苦不迭,還有木牛流馬,雖然陳壽在《三國志》中已經用文字講明白了基本構造和零件尺寸,但是至今也沒有人能仿造出來。但是在三國正史中,諸葛亮並不是無敵的,他這位武器專家遇到另一位武器發明家,就像公輸班遇到墨子,數萬大軍也沒有打過人家一千,輸得比失街亭還丟臉。

這一戰堪稱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因為這是史料記載的火箭第一次應用於實戰;這一戰眾寡懸殊程度也可排在三國戰役的第二位,因為戰敗者是諸葛亮,所以演義小說就把故事反轉了——寫成了諸葛亮最終獲勝,獲勝者被諸葛亮嚇死了。

一說被諸葛亮嚇死,讀者諸君可能一下子就猜到了:你說的是陳倉守將郝昭!

沒錯,這位在正史中擊敗諸葛亮,在小說中被諸葛亮嚇死的曹魏名將,姓郝名昭字伯道,是山西太原人,跟山西運城人關羽算半個老鄉。

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眾寡懸殊可排第二,戰敗者是諸葛亮!

這位郝昭是史料記載的應用火箭作戰的第一人,所以如果按照誰最先使用誰有專利權的原則,郝昭可以算是火箭發明人——諸葛亮不是連弩發明人,他是武器改良專家:“損益連弩”說的是他在千人基礎上進行了改造,似乎可以享有外觀設計專利。

諸葛亮遇到郝昭,就像公輸班遇到墨子,這話也不是筆者發明的,而是評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毛宗崗說的:“孔明不減公輸,郝昭不減墨翟。”

都說《三國演義》三分虛七分實,跟《三國志》《魏略》等正史比較,郝昭以不足一千守軍硬抗諸葛亮數萬大軍這段記載,居然驚人地相似,只有一個地方稍有出入,那就是演義中說郝昭有三千守軍,實際上郝昭只有一千來人,硬是頂住諸葛亮二十多天的強攻,堅持到援軍到來。

因為演義和正史即在基本一致,所以我們還原陳倉之戰就不會那麼枯燥了,而且墨子守城戰勝公輸班的故事,咱們在中學都學過,就不用多說了:“公輸盤(也作班、般)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眾寡懸殊可排第二,戰敗者是諸葛亮!

墨子與公輸班的較量,類似兵棋推演,而郝昭與諸葛亮的較量,則是真刀真槍地實戰,諸葛亮那一仗輸得比失街亭還慘——第一次伐魏失敗,諸葛亮可以把責任推給馬謖張休李盛(張李二人被殺,馬謖瘐死或被殺)趙雲(被降職),但是陳倉之戰卻是諸葛亮親自指揮的,這個失敗責任,必須由他自己來負,所以這次失利,並沒有人受罰。

陳倉之戰發生於公元229年,也就是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過去以十月為年終,所以公元229年跨越太和二三年)。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伐魏,曹魏大將軍曹真(不是司馬懿)預判到諸葛亮必然要拿下陳倉以確保兩道暢通,就事先派遣守城專家郝昭帶著一千人去加固城池,等待諸葛亮來撞南牆:“真以諸葛亮懲於祁山,後必出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等守陳倉,治其城。(《資治通鑑·魏紀三·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本文史料多來自本章與《魏略》)”

這樣看來曹真曹子丹絕非演義小說中所寫的那樣是個庸才泛泛之輩,半生戎馬,練就了他敏銳的軍事嗅覺,連諸葛亮的行軍路線,都在他的預判之中。於是三國正史中科技含量最高(超過曹操袁紹官渡之戰)、眾寡第二懸殊(僅次於張遼八百破孫權十萬)的一場戰鬥就此拉開序幕。

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眾寡懸殊可排第二,戰敗者是諸葛亮!

風塵僕僕的諸葛亮來到陳倉城下,以他武器專家的專業眼光來看,這個郝昭已經把陳倉城打造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很少打硬碰硬的攻堅戰——蜀漢實力遠不如曹魏,沒本錢打消耗戰,如果曹魏用五個人換蜀漢一個人,也能把諸葛亮家底拼光。

雖然諸葛亮兵力數十倍於郝昭,但是郝昭佔據地利,死打硬拼拿人頭堆,這種事情諸葛亮不幹:“亮本聞陳倉城惡。及至,怪其整頓。聞知昭在其中,大驚愕。孔明素聞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

於是諸葛亮派出了勸降使者、山西太原人靳詳,希望郝昭看在同鄉份上,獻出陳倉城。但是郝昭的態度很堅決:想讓我投降,魏國法律不允許(可能老婆孩子在後方當人質呢),我的良心不允許,你告訴諸葛亮,放馬過來吧!

當然,正史中郝昭這段話更義正辭嚴:“魏家科法,卿所練也;我之為人,卿所知也。我受國恩多而門戶重,卿無可言者,但有必死耳。卿還謝諸葛,便可攻也。”

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眾寡懸殊可排第二,戰敗者是諸葛亮!

第一次勸降碰了釘子,諸葛亮還想再做一次努力(又使詳重說昭),這次就是武力威脅了:“眾寡懸殊,你的抵抗毫無意義!”郝昭這次連情面也不講了:“少廢話,我認識你是我老鄉,我的弓箭可不長眼睛(我識卿耳,箭不識也)!”

既然郝昭吃秤砣鐵了心,諸葛亮也沒辦法了:說話你不聽,那就開打吧!

這一打才知道,郝昭不但吃了秤砣,連城牆都“包了鐵皮”。“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很簡略,但是《資治通鑑》和《魏略》記載諸葛亮和郝昭之間的攻守戰,卻很詳細。

諸葛亮第一次攻城,採用的是常規戰法,雲梯爬牆、衝車撞門。諸葛亮老戰法遇到了新科技:“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燃),梯上人皆燒死。”

這是正史記載的火箭第一次應用於實戰——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是演義。

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眾寡懸殊可排第二,戰敗者是諸葛亮!

未知的總是可怕的,蜀漢攻城大軍被燒得焦頭爛額(三國多皮甲,能減輕弓箭傷害,卻架不住火燒),於是大家另找突破口:“城門城牆可以撞開,大家推著衝車同去,同去!”

對攻城的衝車,郝昭也有好招兒:“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

衝車雲梯都不好使,諸葛亮還有後招,他又推出了另一種進攻型武器“百尺井闌”。百尺為十丈,井闌就是箭樓,由墨子發明,官渡之戰時袁紹好像也用過(一說袁紹是屯土為山),射得曹操營中將士只能頭頂盾牌爬著走。曹操的辦法是用拋石機打碎袁紹的土木箭樓,而郝昭則是城中建城,讓諸葛亮當個的亂箭找不到目標。

“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牆中有牆,郝昭一招兒破了諸葛亮兩招兒,第二次強攻未果,諸葛亮還是隻能望城興嘆。

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眾寡懸殊可排第二,戰敗者是諸葛亮!

連續兩次攻城失利,諸葛亮祭出了殺手鐧——土工作業。就像後來李雲龍絞殺山崎大隊一樣,諸葛亮想挖一條地道來個牆裡開花。但是諸葛亮會土工作業,郝昭也會:“亮又為地突,欲踴出於城裡,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

相持不下二十多天,諸葛亮技窮,郝昭也不輕鬆,畢竟一千對數萬,累也能把人累死。於是曹真派費耀、曹叡派張郃,兩路大軍星夜馳援陳倉。

曹真費耀很著急,魏明帝曹叡也很著急,只有張郃不著急,他有過擊敗諸葛亮的戰功,所以好像並不怵諸葛亮。在曹叡舉行的送行酒宴上,張郃喝起來沒完,曹叡急了:“像張將軍這樣不緊不慢,等你到了,郝昭的骨頭都被諸葛亮拿去敲鼓了吧(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

張郃端著酒杯笑了:“等我到了,諸葛亮早就跑了(比臣到,亮已走矣)!”

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眾寡懸殊可排第二,戰敗者是諸葛亮!

那一戰,很明顯是郝昭贏了,而且肯定收穫的人頭夠多,所以他才一戰封侯——曹魏沿襲漢朝軍功制度,在勝利情況下斬大將或斬首國千,才可以封侯,比如關羽是斬顏良之後才被封為漢壽亭侯的。

陳倉一戰,郝昭成了諸葛亮揮之不去的夢魘,要不是郝昭病死,諸葛亮伐魏都多一層顧慮。而在正史記載中,郝昭並沒有被諸葛亮嚇死,他是自己病死的,而且得知郝昭病重,魏明帝曹叡減少飲食為郝昭祈福,當時的曹魏忠臣司馬懿還專門上表勸曹叡吃飯。

其實郝昭病重,也跟陳倉一戰打得太過艱苦有關,他的遺書透露了那一戰有多慘烈,並且告誡後世子孫再也不要從軍為將了:我當了一輩子將軍,知道將軍這活兒真不是人乾的。我守陳倉,多次挖人家墳墓,就是為了弄點木頭做守城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