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臣:“嘉慶皇帝掛了,我們擁立誰啊?”太后:“擁立此人吧!”

嘉慶皇帝於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九月突然暴斃。廟號仁宗,諡號睿皇帝。嘉慶親政之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端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沒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研究清史的人都知道這個說法叫做“嘉慶中衰”。

雖說嘉慶皇帝很平庸,但是他突然駕崩並不是什麼好事。嘉慶皇帝是突然暴斃的,沒來得及留下任何遺言。這就急壞諸位大臣,命人搜遍乾清宮始終找不到藏有立儲的詔書。

大臣:“嘉慶皇帝掛了,我們擁立誰啊?”太后:“擁立此人吧!”

這就陷入了不知道立哪位皇子為儲君的局面。導致宮內人心惶惶。恰巧這時候宮裡來信了,說詔書找到了。根據《清仁宗實錄》記載“仁宗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衝阿、索克納、索特納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蔭傅、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卯初,立皇太子旻寧硃諭一紙”

但是對於這份詔書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沒找到,一直都沒找到。現在是怎麼找到的?沒有具體的說明。

還是軍機大臣“戴均元”死後,他的學生“包世臣”在他的墓誌銘中記載了這段內情。大概意思說:當時在乾清宮一直沒找到。最後在一個嘉慶的隨侍太監身上找到了這個錦匣。因為太監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皇上也沒交代,太監也不認識字。宮裡的太監是不允許讀書識字的。

但是大臣們識字,看到錦匣開啟一看說“立皇太子旻寧為皇帝”。恰巧嘉慶皇帝的皇后,就是“孝和睿皇后”又特意下了一道懿旨來肯定旻寧的繼位合法性。

大臣:“嘉慶皇帝掛了,我們擁立誰啊?”太后:“擁立此人吧!”

太后這時候下這道懿旨怎麼看都沒有不妥之處。嘉慶死後他的皇后就順理成為太后。其實卻大有違和感。如果嘉慶皇帝立有遺詔明確立旻寧為儲,太后何必多此一舉。這就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由此可見旻寧能夠繼位,太后的權威無疑是給他的皇位加了一道保險。

再看太后懿旨提到“倉促之中,大行皇帝為及明喻”也就是說嘉慶皇帝臨死前本根就沒說立誰為儲君。

大臣:“嘉慶皇帝掛了,我們擁立誰啊?”太后:“擁立此人吧!”

嘉慶皇帝一共有五個兒子,每一個都不錯。除了長子早夭,剩下的次子綿寧、三子綿愷、四子綿忻、五子綿愉(綿寧=旻寧)。綿寧是嘉慶皇帝的元配“孝淑睿皇后”所生。算是第二個嫡長子,因為第一個早夭了,所以老二旻寧成為長子。

而綿凱和綿忻是繼任皇后“孝和睿皇后”所生。同樣也算是嫡子。這麼一來哥仨全是正牌嫡子身份,沒有一個庶出。每個人當皇帝都名正言順,也都有可能。這哥幾個也都沒有奪嫡的表現,在嘉慶皇帝看來全是孝順孩子。

但是嘉慶皇帝是比較喜歡天資聰穎的睿親王綿忻。他是嘉慶做皇帝之後的第一個兒子。漸漸長大的綿忻才思敏達,機智過人,深得父皇的喜愛。在他只有14歲的時候就加封“睿親王”按常理說十幾歲的孩子封親王,這種事不可能封到這麼尊貴的爵位,可見嘉慶對他的喜愛是非比尋常。

但是嘉慶皇帝非常糾結,蘋果香蕉都是我所愛,魚和熊掌我想兼得。一個是元配所生,另一個是現在的正牌皇后所生。所以就動了易儲的念頭,但是易儲是大事,所以嘉慶一直就沒有下定決心。

根據內務府史料的記載:嘉慶皇帝命人先把乾清宮的詔書撤下。這就是為什麼找不到的原因。皇上給拿走了。等待時機在重立傳位詔書。但是沒想到的是自己突然病死。所以留下了這麼一個缺口。究竟真相如何現在已經無從得知。

可以知道的是嘉慶皇帝突然駕崩,次皇子綿寧屬於眾皇子中聲望比較高的。睿親王綿忻雖然得嘉慶喜愛,但是隻有15歲。立他為帝不足以服眾。孝和睿皇后雖然是綿忻的生母,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私心,擁立自己的親生兒子,而是支援年長的綿寧繼位。

大臣:“嘉慶皇帝掛了,我們擁立誰啊?”太后:“擁立此人吧!”

那麼綿寧能順利繼位嗎?繼位大典順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