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朝“敬惜字紙”啥意思作踐寫有字跡的紙張,可能被戴枷示眾

“敬惜字紙”這個詞語比較常見,啥意思呢?就是愛護寫有字跡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其背後包含著尊重知識、尊重文化的意思。古代以及近代社會如何激發人們“敬惜字紙”的意識和行動呢?我們透過晚清報刊報道和老照片為大家揭示詳情。

清朝“敬惜字紙”啥意思作踐寫有字跡的紙張,可能被戴枷示眾

敬惜字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悠久的傳統。它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個價值實踐體系,由處理廢舊字紙的機制、道德規勸、官府懲戒等多要素組成。

清朝各地官府都會牽頭,由士紳出面成立惜字會、惜字局之類的民間組織,安排專人處理字紙事宜。具體流程如下:人們把廢舊字紙存放在紙簍裡,司事人員會定期上門收集,然後將字紙送入惜字亭(又稱惜字塔、字紙亭、焚紙爐等)焚化。紙灰也不能隨意拋灑,要運到江河,由流水沖走。

清朝“敬惜字紙”啥意思作踐寫有字跡的紙張,可能被戴枷示眾

為了勸導各界人士真正做到敬惜字紙,官方和士紳開展了不遺餘力的宣傳。他們編寫了《惜字律》《惜字功罪例》等通俗易懂的順口溜,透過報刊或印成佈告廣泛宣傳。這些順口溜告誡人們,不得將字紙揉搓棄地,不得將字紙剪成鞋樣,不得以字紙造還魂紙,不得用字紙擦拭汙穢,不得用髒手翻閱經書,不得坐在字紙上……

在這些勸導人們敬惜字紙的文獻中,一致運用了“因果報應”的思路。如果一個人侮慢字紙,他定將遭受子孫貧賤、惡瘡遍身、行事不順遂等等報應。相反,如果他踐行了敬惜字紙理念,那麼,他將享受到安樂無禍、永無是非、子孫發達、得享清福等福報。

清朝“敬惜字紙”啥意思作踐寫有字跡的紙張,可能被戴枷示眾

敬惜字紙的精神並沒有寫入《大清律例》,但這不妨礙地方官制定相應懲戒辦法。各地對作踐字紙的懲戒差異很大,晚清報章多有報道,我們茲舉幾例。

1899年,蘇松太兵備道餘聯沅剛剛到任,就發現有人專門收取字紙,販運到天津等處製作鞋底,從中謀利。他大為光火,立即釋出告示,宣佈“如有私運有字廢紙漁利,一經查獲,即按所運字紙斤數從重罰鍰,從嚴治罪”。這位道臺大人希望以罰款來遏制褻瀆字紙的行為。

清朝“敬惜字紙”啥意思作踐寫有字跡的紙張,可能被戴枷示眾

其實,餘聯沅推出的罰款舉措不是最嚴厲的,有些地方官直接動用了刑罰。1896年,有一些江北人在上海縣收購舊書報,運到天津,賣給鞋鋪作鞋底(與餘聯沅所言系同類事情),每斤可賺五十文左右。此事被人告發到縣衙,知縣派出巡防局差役,捉拿了3人歸案。知縣怎麼處理呢?對他們施用了笞刑,然後送回原籍。

無獨有偶,廣州也有相似案件被報刊關注。1904年10月,廣州西關巡警第五局查得通心街某店主專收字紙,用來造還魂紙,被抓了起來。他受到的懲罰是“枷責示懲”,即戴枷示眾。

清朝“敬惜字紙”啥意思作踐寫有字跡的紙張,可能被戴枷示眾

相比之下,京城對褻瀆字紙的態度就比較寬容。1882年,巡視五城察院李姓御史得知很多作坊在造紙過程中摻雜字紙,於是發了一個告示“禁止汙穢字紙”。他重申:“本城己嚴飭該紙坊將所收字紙提出,匯送公所收買焚化,此後不許摻雜造作。”儘管他聲色俱厲,但是沒有任何懲罰措施。

同一年發生的一件事告訴我們,巡視五城察院在維護“敬惜字紙”風氣方面承擔了沉重的責任。巡視中城工科掌印給事中國秀,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上了一封奏摺,他說,最近幾個月在造紙作坊檢查,發現字紙後即行按斤購買,送往崇效寺、夕照寺焚化。由於購買的字紙數量太大,導致經費不足。

清朝“敬惜字紙”啥意思作踐寫有字跡的紙張,可能被戴枷示眾

從國秀的奏摺中可知,官方對違背“敬惜字紙”精神的當事人沒有任何懲罰,也不會沒收字紙,而是自籌經費購買下來,然後按規定處理。他請求太后和皇上將犯罪分子張恩儀被查沒入官的房屋和家產撥付給中城,充作收買字紙的經費。不久,太后和皇上同意了國秀的請求,將張恩儀的房屋變價生息,以備收買字紙之用。

舊時代人們對字紙的態度雖不免有形式化之感,但尊重知識、尊重文化的追求值得讚揚,值得我們繼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