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張大奕退位,如涵選擇退市“明哲保身”?

文丨BT財經 常倩倩

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而如涵控股“河東”和“河西”間的轉換隻用了兩年。

美東時間4月21日盤前,“網紅第一股”如涵控股釋出公告稱,公司已經完成私有化交易,即日起正式從納斯達克退市。如涵的退市,距離2019年4月上市僅有兩年時間。

公告還顯示,如涵控股宣佈與Merger Sub已完成合並,RUNION Holding Limited是如涵控股的母公司,Merger Sub則是RUNION Holding Limited的全資子公司。合併之後,如涵控股完成美股退市,成為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合併完成後,如涵控股完成美股退市,成為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市場有觀點認為,如涵如此迅速的退市,或許與此前其旗下頭部網紅張大奕陷“天貓總裁蔣凡

出軌

門”有關,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投資人“三折”下車

其實,去年11月底,如涵控股就開始謀劃退市,而且這一策略得到了迅速的執行,今年2月初,如涵就宣佈退市協議。協議顯示,如涵控股以每股0。7美元的現金收購所有已發行的普通股。

2019年4月,如涵控股在納斯達克以“網紅第一股”高調上市,發行價12。5美元/股。上市後的如涵並不像多數明星中概股一般“受寵”,上市首日便遭遇破發,之後股價一瀉千里,整整兩年都在演繹“出道即巔峰”的戲劇人生。

如今私有化0。7美元的股價相比其上市發行價,縮水了72%,也就是說,當初認購IPO份額的投資者不得不以“三折”割肉下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股有規定,如果上市公司的股價連續30天在1美元以下,將會被強制退市。也就是說,即使如涵現在不主動退市,如果股價持續低於1美元,也會被強制退市。由此看來,如涵控股的退市更像是為了“明哲保身”。

除了參與IPO認購的投資者外,IPO前投資的資本方也很慘。

公開資料顯示,如涵上市之前共經歷過四輪投資,分別發生在2014-2016年間,參與投資的機構包括君聯資本、阿里巴巴、鐘鼎資本啟明創投等知名投資人,加上IPO募集的資金,合計超過1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阿里以3億元入股如涵時,其估值高達33億元,而如涵此次只以不到3億美元(不到20億元)的市值被創始人組成的財團私有化。投資者本想陪跑一段大賺一筆,沒想到,還未解禁反被套牢。

成敗全系張大奕?

要說如涵當初能以“網紅第一股”赴美上市,張大奕的確功不可沒,但如涵的“落寞”並非張大奕一人之力。

如涵開始的商業模式註定不能持久,透過微博孵化KOL,積累大量粉絲後,再引流到淘寶實現變現。早期的網紅帶貨模式都是這樣,比如張大奕、雪梨等。

此前如涵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如涵控股旗下已簽有113個KOL,包括張大奕、大金等人。但如涵的問題是營收過於集中頭部,2020年前,如涵有一半的營收都來自張大奕。仔細剖析還發現,超一成的銷售成本是付給KOL的服務費,也就是網紅帶貨的提成。

2017-2019年,如涵的營收雖然實現了較快的增長,但始終無法實現盈利,其中2019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約1億元。也就是說,如涵養活了KOL,但KOL只養活了自己。

上市後,如涵依舊沒有改變這種現狀,且虧損還在繼續擴大,僅2020年上半年的虧損金額幾乎趕上2019年全年的虧損。

營收來源過於集中顯然是不健康的,一旦頭部網紅出現問題,就有可能使企業“血崩”。

2020年4月,天貓淘寶總裁蔣凡妻子曾向張大奕喊話稱,再來招惹我老公我就不客氣了。儘管張大奕迴應“只是一場誤會”進行否認,但如涵卻未能倖免。

“出軌門”導致張大奕粉絲大量流失,如涵業績也直接受到影響。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如涵的營收為2。485億元,同比下降9%,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4%下降至41%。

但如涵的沒落並非張大奕一方所致,而是如涵的商業模式有問題,張大奕事件充其量只是導火索。這和亞馬遜是同一個道理,儘管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出軌致使其臭名昭著,但並未影響到亞馬遜的業績,根源就在於其堅實的商業模式。

另外,如今已是直播、短影片的天下,透過微博釋出圖片引流顯然已跟不上潮流。另外,淘寶的主播不再依賴於微博引流,透過淘寶直播可以高效率實現流量變現。可見,如涵的孵化模式短短兩年就已“過時”,想再造一個“張大奕”亦是天方夜譚。

關於如涵私有化後的打算,有專業人士稱,如涵此番計劃私有化,實際是“動了回A股的凡心”,之後將回A股上市。

如涵如今依然處於虧損狀態,商業模式尚經不起推敲,且並非高新技術企業,想要回歸A股著實很難。如涵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探索出正確的商業模式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