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李白與杜甫,將其說成唐朝的代名詞也不為過。好像提起李白,就會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繁華的唐朝、壯美的山川、飄逸的詩人。提起杜甫,則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無邊落木蕭蕭下,無盡長江滾滾來”……戰亂的唐朝、苦難的百姓、憂憤的詩人。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有人說“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我認為這不僅是一種觀點,也是一種現象,年少時期愛李白的人居多,覺得杜甫詩沉重、瑣碎,到了一定的年紀,又開始漸漸理解杜甫,明白杜甫的偉大。所以,對於這種說法,不能說認同不認同,它是一種存在的現象,至於我們是否也要“少讀李白,老讀杜甫”,倒不一定,讀應廣讀,喜好隨性,每個人的性格氣質不同,偏好自然不一樣。少年人為何更易喜歡李白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李白是盛唐文化下的天才詩人,他明朗、自信、豪放、灑脫,世人稱其“詩仙”,亦自稱“謫仙人”。李白有少年人的衝勁。他生活的主要時期是在盛唐,國家在經濟和軍事上繁榮強大,在文化上更是相容幷蓄,士人對人生普遍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用世態度。李白更是如此,他自比管仲、諸葛亮、呂望、謝安,要“濟蒼生”“安社稷”,最後再像范蠡一樣退隱江湖,泛舟而去。“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他也曾短暫的供奉翰林,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南陵別兒童入京》),然而玄宗皇帝對李白的看重只是其詩才,不久又遭到讒毀,“賜金放還”。李白對人生有著極其理想化的設計,但在現實中常遭遇打擊,即便如此,他也始終有一種自信昂揚的風貌與灑脫不羈的氣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他的詩歌感情充沛,如奔騰流轉的大江大河,方才明明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對仕途茫然無措,對現實忿忿不平,感嘆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而這種消沉的意緒未能再持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苦悶抑鬱一掃而空,顯示出一種強烈的自信與樂觀。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李白浪漫逍遙。“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風吹起柳絮,小酒館酒香撲鼻,侍女取酒來讓客人品嚐。金陵的朋友們紛紛來送我,話別之際各飲了好幾杯。請您問問向東流去的江水,別情與流水,哪個更長呢?送別之情從有纏綿之態“柳花”寫起,最後問向悠長而去的“東流水”,酒客沉醉不願去,“語不必深,寫情已足”(沈德潛《唐詩別裁》)。他的詩中亦常有壯美的山川與奇特的想象,例如我們從小就熟背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揮而就,天然而成,又讓我們產生一種想象與嚮往,紫煙縈繞的瀑布似在眼前飛騰而下。“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濤濤而過的大江,蓋天卷地的黃雲,遙茫神異的雪山,壯闊的意象與壯闊的情思融合,給人以一種崇高之感。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李白的酒更加醉人。“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我在花間飲酒,卻無人與我共飲,舉起酒杯邀請明月,再加上我的影子一共有了三個人。可惜明月不會喝酒,影子也只是跟著我罷了,我只好暫且與他們結伴,及時行樂,莫負春光。我唱歌時月亮徘徊,我起舞是影子零亂,清醒的時候大家一起歡樂,醉酒之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結下友誼,約定在天上相會。只是寫獨酌,卻寫得如夢似幻,只是寫孤獨,卻一點也不冷清淒涼,反而瀟灑飄逸。“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人生不如意常有,怎能沉溺於悲傷,有酒時便痛飲,得意時便盡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強烈的悲慨與不忿,一杯飲下,愁上加愁。少年人好酒,孤獨時獨酌,得意時舉杯,失意時痛飲,只是不知酒醉人,還是人自醉。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杜甫,字子美,人稱“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生活在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時期,對安史之亂有深刻的反映,銜接盛唐與中唐,中唐的詩歌與盛唐相比,更有生活化傾向,理想色彩消退。杜甫的詩能跳出少年人的得意與失意,寫出一種千載英雄的落寞。以《蜀相》為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丞相祠堂在何處?錦官城外的柏樹長的鬱郁蒼蒼。石階上有碧綠的小草,深林處有黃鸝鳴叫,都是徒然,我無心欣賞。當年先主三顧茅廬,向您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您先後輔佐兩代君主,鞠躬盡瘁。可惜您病死在出徵的途中,千古英雄思此怎能不落淚。《杜臆》中評價此詩道:“蓋不止為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無命者,皆括於此,言有盡而意無窮也。”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杜甫對於國計民生始終有一種深切的關注。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自己的生活極度窘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卻能超越個人的苦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我們少年時期有理想,有志向,卻難有這種胸懷廣大的仁愛情懷,只有歷經生民苦難,從理想走入現實,才能有如此境界。杜甫詩中有生活的瑣碎。我們好像很少能從李白詩裡能讀到什麼妻子兒女的家庭瑣事,杜甫詩則不然,他有相當一部分的親情題材詩,既有與妻子的相濡以沫,也有對兒女的舐犢情深。以《月夜》為例,是杜甫思念妻子所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今夜妻子在鄜州獨自看著月亮,孩子們還小,不懂得思念長安。霧氣清寒,許是會沾溼妻子的鬢髮,月光孤冷,許是會映寒妻子的手臂。什麼時候才能相見,兩個人倚著窗帷,讓月光擦乾彼此的淚水。他不寫自己是如何思念妻子兒女的,卻從妻子思念長安開始寫起,雙向的思念不言而喻。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杜甫的詩中除了對妻子兒女的親情,還有對鄰里的關愛。如《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西邊的鄰居是一位無食無兒的老婦人,就任她在堂前打棗吧。如果不是因為生活窘迫,誰願意如此呢?只因她心存恐懼,就更要對她親近一些。她雖不該防著你,但是她看見你在院裡插了籬笆還以為是真。她曾和我說朝廷的徵稅已經使她一貧如洗了,想到這兵荒馬亂的時局就讓人不禁落淚。杜甫曾在四川夔州的草堂居住過一段時間,後來他把這個草堂轉讓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他雖離開了原來的住處,卻仍然心念著隔壁可憐的老婦人,故而寫下了這首詩,可見其溫柔敦厚。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康震老師說過一句話:“從李白,到杜甫,中國唐代的知識分子走過了一個很漫長的歷程,這個歷程就是,從最初的高標猛進的理想主義,到後面的關懷民生,他們實際上都是這個時代的嬌子,只是他們對於時代的反映,對於時代的表現,表達的側重各有不同。”這個漫長的時代歷程或許我們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從少年時期的詩與遠方,到逐漸的胸懷天下,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安得廣廈千萬間”,這些理想、信念、胸懷,俱是我們民族的永燃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