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蘇軾的一篇隨筆,詼諧幽默,卻彰顯出超脫智慧

歡慶的氛圍,可以開懷暢飲;失意的時候,也可以借酒澆愁。酒可以助興,也能讓詩人頓生靈感。盛唐的李白斗酒詩百篇,北宋的蘇軾也經常酒後詩思如泉湧。東坡先生晚年孤獨寂寞,經常自斟自飲,偶爾有朋友來訪,更是待之以薄酒,卻不經意間留下了一篇好文。下面就分享蘇軾的一篇隨筆,詼諧幽默,卻彰顯出超脫智慧。

蘇軾的一篇隨筆,詼諧幽默,卻彰顯出超脫智慧

《試筆自書》作者:蘇軾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悽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四海中之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於地,芥浮於水,蟻附於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蘇軾的一篇隨筆,詼諧幽默,卻彰顯出超脫智慧

這則隨筆的大意是:我剛到海南島時,環顧四面大海無邊無際,便覺悽悲,“何時才能離開這座島呢?”然後轉念又想,天地和九州都在大海中,難道還有什麼一生下來就不在島上嗎?把一盆水倒在地上,草葉浮在水上,螞蟻趴在草葉上,它滿臉迷茫,不知如何渡水。水乾後,螞蟻徑直走下草葉,見到同類便哭著說:“我差點就見不到你了。”它哪知很快就會出現四通八達的大道?想到這個,可以笑一笑了。

蘇軾的一篇隨筆,詼諧幽默,卻彰顯出超脫智慧

北宋元符元年九月,蘇軾被貶海南已是第二年。來到海島之後,他就一直想著鄒衍的“大九州、大瀛海”的說法,於是有一次他與客人喝完酒,趁著酒興就揮毫潑墨,創作了這篇隨筆,希望以此來排解困居海島的愁苦。詩人多次被貶,雖然早已習慣了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狀態,但是這次來到海南,蘇軾還是感到非常悲哀。他的三任妻妾都早已離開人世,其他的親人也離此萬里之遙。朋友們即使不怕被牽連,也很少有機會可以渡海來看望他。一座孤島被茫茫大海包圍著,於是一種被拋棄的感覺立即縈繞心頭。

蘇軾的一篇隨筆,詼諧幽默,卻彰顯出超脫智慧

不過蘇軾很快就緩過神來,雖然環境變了,但從根本上說,艱難的處境還是與他初到黃州時相似。他依然抱著達觀的態度,既來之則安之,心安處即吾鄉。於是先生便開始自我安慰,“有生孰不在島者?” 從“大九州”看海島,是以大比小:從螞蟻浮芥看海島,又是以小喻大。視點的靈活轉變,反映了蘇軾觀察人生的通達眼光和超脫智慧。

蘇軾的一篇隨筆,詼諧幽默,卻彰顯出超脫智慧

蘇軾剛到島上時,曾經寫下一首詩,其中幾句是這樣,“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眇觀大瀛海,坐詠談天翁。” 這裡的天翁就是鄒衍,他是戰國時齊國的陰陽家,五行學說和大九州學說的創始人,善於談論宇宙天地之事。《莊子·天下》中也說,“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於是轉念之間,蘇軾便跳出了自身和孤島,甚至跳出了地球。

蘇軾的一篇隨筆,詼諧幽默,卻彰顯出超脫智慧

接下來為了進一步闡述他的思想,作者講了一個故事,把草葉比作海島,覆水比作汪洋,而螞蟻就像孤島上的居民。然後又讓螞蟻與它的同類見面,訴說其遭受的這次磨難,看似精心構思,其實完全是醉酒後信筆而下,卻增強了故事的延伸性。但這一延伸,確實妙趣橫生,顯出東坡居士俏皮詼諧的真面目。

蘇軾的一篇隨筆,詼諧幽默,卻彰顯出超脫智慧

蘇軾最後記錄了自己的深刻感悟,“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 很多時候轉折和出路就在俯仰之間,就像陸游所說,“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番自嘲自解,先生終於可以淡定地面對逆境和艱難,心境也漸趨平靜與澄明。人生沒有邁不過去的坎,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遇山過山、遇雨撐傘,有橋橋渡、無橋自渡,當先生看清了喧囂的人世,淡泊了名利來往,早已心靜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