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在你的身邊,有缺乏“良知”的人嗎?

《孟子·盡心》: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

良知,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是一種特別的情感因素,產生於和外人的情感連線上。

比如說,當我們看到有人被不合理對待時,會產生惻隱之心。看到有人因自然災害而遭遇痛苦時,會產生憐憫之心。

想要分辨一個人有沒有良知,並不是單純看他是否樂於助人。

良知會使得一個人去做善事,但讓人做善事的,卻未必是良知。

大多數人,都是有良知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人,體驗不到良知。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的本質,就是缺乏良知。

在你的身邊,有缺乏“良知”的人嗎?

為什麼我們會有良知?

雨果:邏輯只是理智,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是從人類本身來的,後者是從天上來的。

進化學家認為,良知自然選擇的結果。

從群體維度上來看,如果某個特徵,能夠幫助群體生存,就會在進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

良知,會使得我們更願意幫助別人,減少對彼此的傷害,有利於一個群體的生存。

從基因維度上來看,為了家族的延續,良知是基因設定的一種體系。

良知,會使得我們會對有血緣關係的人,產生更多的義務和責任心。

有些人雖然對工作毫不上心,對陌生人漠不關心。但對自己的孩子,卻能擁有足夠的耐心。

在你的身邊,有缺乏“良知”的人嗎?

良知的意義

雨果:良知是什麼?是未知世界的指標。

良知,對於個人而言,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為良知,我們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不一樣的樂趣,體會到幸福和成就感。

比如,孩子在哭鬧時很煩人,但父母會選擇耐心地安撫孩子。當孩子安靜地入睡,父母的心裡會產生安心的感覺。

我們很難接受某些職業,由缺乏良知的人去擔當。比如老師和醫生,一個是育人,一個是救人。

如果老師的內心缺乏良知,就可能會根據家庭情況,來選擇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生。那些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會被不公平地對待。

在良知的指引下,個人目標、道德規範、自我認同感,會形成一個主體。

老師,會因為多送一個孩子進入大學,而感覺到欣慰。醫生,會因為自己多挽救了一條生命,而感覺開心。

在你的身邊,有缺乏“良知”的人嗎?

什麼情況下良知會消失?

愛迪生:一個人首先應該避免良心的譴責,其次是避免公眾的指責,不妨置之不顧;而如果受到良心的譴責,即使有公眾的支援,一個誠實的心靈也不可能得到安寧。

良知,是與生俱來的,但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個別情況下,我們的良知,也可能會消失。

如果我們自己的身心狀態,處於一個很糟糕的環境時。那麼我們對自己的關心,會超過對別人的同情。

比如,當一個人在乘坐公交車時,看到有老人上了車,他有很大的機率會起身讓座。

但當他處於極度疲憊,又或者非常不舒服的狀態時。只要自己不是坐在安心專座上,他起身讓座的機率就不會特別高。

這並不是因為他沒有良知,而是他真的已經累到,完全沒有其餘的精力,去關注他人的感受了。

在你的身邊,有缺乏“良知”的人嗎?

良知,建立在愛和同情感上,但我們不會對任何人,都抱有愛和同情。

比如一些做了很多壞事的人,你會認為他們不值得被同情,當他們被傷害時,你也會認為他們是罪有應得。

蘇霍姆林斯基:使人做自己舉止行為的最嚴厲的評判者的力量是什麼?是良心,它成為行為和理智的捍衛者。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做過一個實驗,在權威面前,有多少人會去執行那些違心的命令呢?

實驗結果是有65%的人,在自己有權利停止的情況下,看到他人痛苦時,依舊會去執行命令。

在權威面前,良知也可能會暫時消失。

當然,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良知只會在小部分情況下,暫時選擇沉默。

在你的身邊,有缺乏“良知”的人嗎?

缺乏良知的人

弗羅姆:一個人所處的荒謬的,也是悲劇性的處境就是:當他最需要良知時,良知卻最軟弱。

有研究發現,缺乏良知的人,對於情感的處理,和普通人不太相同。

比如,當我們看到“痛苦”和“椅子”兩個詞彙時,我們大腦分辨“痛苦”的速度,會比“椅子”的速度更快。

而缺乏良知的反社會人格,在分辨情緒和事物這兩種詞彙時,大腦的反應速度是一樣的。

他們很難體會到情緒,很難和他人共情,更不會去同情別人的悲慘遭遇。

他們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用一些謊言去欺騙他人。從心理層面上控制他人,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們會認為自己十分地優秀,不願意承認自己存在問題,也不會反省自己犯過什麼錯誤。

無法尊重道德規範,衝動易怒、有攻擊性,體會不到情感,只關注自己,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在你的身邊,有缺乏“良知”的人嗎?

如何避免自己受傷?

和缺乏良知的人相處,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多麻煩和危險。

當然,缺乏良知的人並不傻,他們不會把無情和冷漠寫在臉上。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可能表現出,熱情和富有同情心的樣子。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那些缺乏良知的人來傷害自己呢?

首先,我們要嘗試相信自己的知覺,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當你和一個人相處時,感覺到了不舒服,這就有可能是潛意識在給你提示。

其次,不要被甜言蜜語所矇蔽。他們可能會透過一些好聽的謊言,來欺騙你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你發現一個人,一次次地欺騙你時,不管他的道歉有多真誠,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對你是沒有壞處的。

在你的身邊,有缺乏“良知”的人嗎?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良知沉默的情況呢?

我是,分享貼心的情感小知識。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或者有同感的話,期待可愛的您來點個贊。

如果對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見,歡迎你分享出自己的觀點,虛心接受您的指教。

有什麼心事的話,可以私信留言給我,小熊很樂意做你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