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如何讓詩詞更有感染力,只須悟透三個字,則可稱詩人

最近讀了幾本書,自己寫了些詩詞評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從技術角度怎麼欣賞詩詞來做些探討。因為要寫好東西,首先要學會欣賞,學會怎麼樣辨認好與壞,美與醜。當連自己都弄不清楚文字的優劣時候,怎麼能寫好文字呢?

以前曾針對一則詩話,說過“寫出”與“透出“給讀者感覺的不同。那種說法比較概念化了,也比較粗淺。本文重新詮釋這種不同,也即題目所說須悟透的三個字。詩要有:一、知,二、覺,三、情。

這三個字並非我提出的,而是從葉嘉瑩先生的師傅顧隨先生的講義裡學到的。我以為這三字大有道理。對比我以前的觀點,”說出“算是知,”透出“則是覺,而情則我以前也未能悟透。

什麼是知?什麼是覺?而什麼又是情?舉幾個例子比較容易明白。

如何讓詩詞更有感染力,只須悟透三個字,則可稱詩人

例如,水滸傳裡,魯智深要讓鐵匠鋪夥計打個82斤的戒刀,夥計說:師傅,這肥了。一個”肥“字就可見作者文筆功力。為何作者不說”重“了?

肥與重,這兩字有什麼區別?不妨細細探究。肥字,表面上沒有說重,但是實際上又包含重。重是讀者從看到這個肥字的第一感覺而得到的。而且肥字,還不只有重的味道,它還有外形、外表、外在的視覺感官。並且,肥字還包含有作者隱約內在的喜惡情感。作者主觀的意識已融入了這個字。所以,肥字就是”覺“。

而重字只是為了說重而重,除告知重了之外,再無其他意味。所以這就是”知“。

這也是初學者與熟手寫東西的主要區別之一,知是理智的,覺是感覺。

初學者寫東西多為知的寫法,只是很直白地告訴讀者,我怎麼樣了,我悲傷了,我高興了,我憂愁了。而不是讓讀者自己從你所呈現的文字景物去感知你的情感。這種文字給讀者的感覺就會比較乾癟與說教,讀完則忘。

熟手寫東西的手法一般能做到”覺“。他會勾勒出一些場景,會呈現一些畫面或事物,這些素材都是經過一定的情感偏好抉擇,然後有機組合,再呈現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從這些描摹中,感知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這種能讓讀者自己感知的寫法,會令讀者印象深刻,會反覆回味,不容易忘。

淺顯一點的說法。作者就是一個拍電影的導演,你拍出來的電影能不能吸引讀者,關鍵在於什麼?如何讓讀者不知不覺進入到電影當中啊。讓讀者透過你剪輯的畫面或者片段去感知去領悟。

如何讓詩詞更有感染力,只須悟透三個字,則可稱詩人

再舉幾個古人的詩詞例子來看看,能更深入的領會到這種不同。

如李義山《詠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像這兩句詩,完全是乾癟的說教寫法,只是知,故不能成為好詩。必須有覺才能成詩。

再如“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溼”(東坡詩句),雖不好卻是詩。出發點亦理智的。但這二句寫自己環境及立身,有知有覺而不是直接告訴你,應該怎樣怎樣。或者,告訴你,我如何如何了。

可見只有知不能成詩,能成詩亦須覺動之。但有覺倒能成好詩。

如韓握《香倉集》中:“手香江橘嫩,齒軟越梅酸”(《幽窗》)

這二句,沒實際意義,可是卻算是詩。手香江橘嫩,齒軟越梅酸。這兩句就是覺,香而覺嫩,軟而覺酸。雖然這兩句無啥意義,但感覺豐滿,是給作者一個充實的感觀的。

理智是冷靜的,感覺是纖細的,情是溫馨或熱烈的。

如何讓詩詞更有感染力,只須悟透三個字,則可稱詩人

老杜:“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一)中有感覺。“風吹草低見牛羊”(《救勒歌》)亦妙在感覺。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無馬,不是馬,然就是馬。言此及彼,不說馬而感覺馬,乃為之覺。

然老杜之與眾不同仍不在此,而在情: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情如火燃燒,如江澎湃,迴腸蕩氣。為何?而後人詩都不成,是否冷靜的頭腦及銳敏的感覺破壞了熱烈的情?後人詩學詩才都有,往往沒有詩情。

普遍將回腸蕩氣看成喊、豪氣,或者成了叫囂,成了口號體。老杜不是口號而是真情。老杜此首五律非無“知”,此乃其人生觀,人只要有一口氣在,便當努力去生活。而老杜人生觀甚嚴肅,此在中國詩人中不多見。

老杜此首五律亦非無感,“迥立向蒼蒼”,形色、音色皆好。若感覺不敏銳,何能如此?

“洞庭明月一千里,涼風雁啼天在水”,此詩句有感而無情;

長吉之:“露壓煙啼千萬枝”(《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其二),有姿態而無情。

情莫切於自己,然而一大詩人最能說別人,說別人即說自己,說自己即說別人。老杜寫馬即把馬的情寫出,寫馬亦即寫自己。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東坡《東欄梨花》)有人以此為東坡好詩,其實此情感詩人寫者太多了,太成熟。

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溼。二句較生硬。詩自然是成熟的好,而與其那樣得成熟,反不如這類生硬。“知覺情”,有知難成詩,須知覺才可稱詩。

然好詩乃由知覺至情。所以,真正欣賞一首好的作品,須從這三方面去看。文字的表述優美,一般唸到中學以上文化程度的都可以寫  。

但要寫出情的,非所說的高手不可。其實還在於對所要表述的東西,自己能體悟且能借物寓意表達多少出來。

所以,也即是我以前說的,如何去觀察生活,如何去提取所要表達的細微處或細節,然後把所要表達的情感,以詩化的語言,有次序的綴連成篇,即是作品。

如何讓詩詞更有感染力,只須悟透三個字,則可稱詩人

如何知覺情?予嘗戲言,口中說“我愛你”三字容易,然要於生活行動之事實中表達“我愛你”則甚不容易。

可以下雨天為其送傘,天冷為其添衣或呵於懷內,行於路上令其靠裡邊,過馬路讓其在身後側以防車,有美味食物予其先食用,等等。諸如此類生活表現,需口中說“我愛你”嗎?不需說出來,旁人都能感覺“愛”其入骨矣。這就是細節實處見真情。

詩詞也如此。口號誰都可以喊,然須落到實處,否則蒼白而無力。你說你悲傷,那你的文字如何表現出來?不是你直接說出悲傷兩個字,旁人就真覺你悲傷。

詩詞技巧的高低,在於對細微實處的把握。情或意,說出而淺薄,透出乃深沈。

好了,本文粗略說個知覺情概念。下次,深入討論如何去知覺情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