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滿清八旗的排序有什麼規定?誰是第一旗?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集軍事、生產和行政管理於一體的社會組織,旗下之人稱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雛形來自於滿洲人前身明代女真人的射獵小隊“牛錄”。

1584年,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興起,牛錄額真,此後漢譯佐領,遂成為建州治下的正式官名,且統轄規模擴大至300人。努爾哈赤在征服女真各部的過程中不斷兼併部眾,佐領的數目也不斷增多,對主動來歸的部族,編隸時會考慮保持其血緣組織的完整性。努爾哈赤在每個牛錄設佐領1員,5佐領為1參領,設參領1員;5參領為1旗,設都統1員。都統之上為各旗旗主、領主,由努爾哈赤及其子侄擔任,為入八分王公。

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漢人也多有歸附。麾下牛錄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努爾哈赤在已建的黃白紅藍四旗的基礎上,再增設四旗,以原四色旗分別鑲邊。原有的四旗稱之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而稱新設四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從而形成了八旗之規模。

滿清八旗的排序有什麼規定?誰是第一旗?

八旗集行政、軍事、社會、生產等職能於一身,對滿洲及清朝的崛起影響深遠。八旗作為行政組織,凡牛錄所轄之人皆為八旗社會階層中的部民,統治者以旗統之,釋出政令。八旗將士“出則為兵,入則為民”,遇到戰爭時期由各旗從各牛錄抽調兵丁,作戰完畢後即迴歸牛錄以耕養戰。八旗制度還把原先散居各處、互不統屬的部民整合在一個統一的組織當中,以旗-參領-佐領統治系統,建立起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管理模式,使得來源不同旗人成為了一個不易分裂的整體。

在八旗成立之初,旗的名目上並無民族屬性之分。在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後的1629年,開始有蒙古二旗的記載[16]。1635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部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新整編,組建為若干蒙古佐領分屬八旗。漢軍本為後金進入遼瀋地區所獲之漢人軍民,在天命後期被以奴僕的形式分撥給諸貝勒、大臣等。皇太極即位後,以編組漢人牛錄、科舉取士等手段,提高他們的待遇,使他們脫離奴僕身份,成為擁有單獨戶口的旗籍之人。漢軍單獨編旗始於1631年,1637年分為二旗,旗色玄青,1639年再分為四旗,旗色為正青旗和黃、白、紅鑲青邊。1642年漢四旗撤編,組建為若干漢軍牛錄分屬八旗,正式成為八旗的組成部分。因為有滿洲、蒙古、漢軍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一些史料又將八旗稱作“二十四旗”,但事實上同一旗色下的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聯一,是一個整體,隸屬於同一旗主的行政管理之下。

八旗旗色的排序由於長幼尊卑、權力更迭等原因在初期大體上有過幾次主要變化。

最早記錄排序順序在天命七年,為正黃、鑲黃、正紅、鑲紅、鑲藍、正藍、正白、鑲白,此因努爾哈赤親掌兩黃旗、大貝勒代善主兩紅旗、二貝勒阿敏主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主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主正白旗、努爾哈赤長孫杜度主鑲白旗,所以此排名與當時眾旗主的長幼尊卑有關。

皇太極即位之初,因鑲白旗主在此階段先後為阿濟格與多爾袞,二人皆為正白旗主多鐸兄長,所以正白與鑲白位置調換。

此後,皇太極先後打擊了阿敏、莽古爾泰兩大貝勒,兩藍旗的地位因此下降,八旗的排序也形成了一個兩黃、兩紅、兩白、兩藍的局面。

滿清八旗的排序有什麼規定?誰是第一旗?

崇德八年,皇太極去世,攝政王、鑲白旗主多爾袞與正白旗主多鐸互換旗色,並將同旗領主阿濟格調入多鐸所領之旗,多爾袞至此成為獨掌正白旗的全旗之主,正白旗的位次力壓宗王之元老代善而從第五位升至第三位。

八旗的順序至此變更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至此,終清一代再未有所變更。

1650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開始親政。為了加強皇權,順治帝親自統領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由皇帝控制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上三旗”,皇帝的戶口登記在鑲黃旗內,稱“鑲黃旗第一參領第一佐領上御名”,故鑲黃旗為頭旗。

由諸王公、貝勒掌控的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五旗則被稱作下五旗,其中正紅旗主為禮親王、鑲白旗主為肅親王、鑲紅旗主為克勤郡王、正藍旗主為豫親王、鑲藍旗主為鄭親王。

因八旗順序有別,所以旗人由於戰功或與皇室恩賜等原因從下五旗改隸上三旗者,稱之為“抬旗”;而在同一旗色或旗分之間的戶口轉換則稱之為“改旗”。

滿清八旗的排序有什麼規定?誰是第一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