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坐斷江南擁兵四十萬,他最後為何不戰而降唐朝?

隋朝末年群雄逐鹿,其中以李淵建立的唐、王世充建立的鄭,竇建德建立的夏、李密的瓦崗軍實力較強。這些政權都建立在北方,因此當時群雄逐鹿的中心是在地區。然而容易讓人忽略的是當時的江南地區也建立了一個看似強大的政權,那就是蕭銑建立的梁國。

坐斷江南擁兵四十萬,他最後為何不戰而降唐朝?

蕭銑是南北朝時期西梁的皇族後裔,他的曾祖父蕭巖就是西梁的宣帝。梁宣帝因為依附當時的陳國和隋朝作對,所以在隋朝平定南方之後便將蕭巖處死。到了蕭銑這一代蕭氏一族已經沒落了,《舊唐書》記載:“銑少孤貧,傭書自給,事母以孝聞。煬帝時,以外戚擢授羅川令。”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蕭銑年少的時候過著很清貧的生活,只能靠賣書謀生來供養家庭。後來憑藉著外戚的身份得以當上了羅川縣令。(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父親是西梁孝明帝蕭巋,所以蕭銑和蕭皇后是有親戚關係的)

坐斷江南擁兵四十萬,他最後為何不戰而降唐朝?

隋煬帝在位時期由於連年征討高麗不順導致國內民怨沸騰,當時北方各地豪傑揭竿而起反對隋煬帝的暴政。而此時的南方地區也有人在蠢蠢欲動準備起兵反隋。《舊唐書》記載:“嶽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帥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沔州人張繡等同謀叛隋。”董景珍、雷世猛等人見天下大亂便想割據一方自立,當時這些人推舉董景珍為主準備起兵,但是董景珍卻認為自己出身低賤難以服眾於是便建立眾人擁立蕭銑為主。

坐斷江南擁兵四十萬,他最後為何不戰而降唐朝?

蕭銑是西梁皇族後裔,並且當時南方的部分地區也曾是西梁的地盤,所以蕭銑立即接受了董景珍等人的建議帶眾人在南方揭竿而起籌備復國。當時隋朝朝廷將精力主要放在北方對付李淵、竇建德、李密等割據勢力無暇顧忌南方。所以在短時間內蕭銑便擁兵數萬人佔據了南方大部分地區。公元618年蕭銑稱帝建梁並仿造後梁的建制設文武百官,當時將江南州郡大部分落入了蕭銑的手中,《舊唐書》記載:“東至三硤,南盡交址,北拒漢川,皆附之,勝兵四十餘萬。”這裡說的意思是當時西至三峽,南到交趾,北距漢水全部併入了梁國了,而且蕭銑的部眾也發展到了四十萬人,這樣龐大的兵力在當時的確是罕見的。

坐斷江南擁兵四十萬,他最後為何不戰而降唐朝?

然而擁兵四十萬人的蕭銑建國才短短三年就被大唐的軍隊給平定了,並且還是蕭銑自己主動投降的唐朝。那是梁國軍隊的戰鬥力太差了嗎?四十萬人的軍隊竟然只堅持了三年這讓人的確有些不解。我們先來看看唐朝滅梁的經過。《舊唐書》記載:“武德元年……。高祖詔夔州總管趙郡王孝恭率兵討之,拔其通、開二州,斬偽東平郡王蕭闍提。時諸將橫恣,多專殺戮,銑因令罷兵,陽言營農,實奪將帥之權也“。這裡說的是唐高祖李淵曾派李孝恭征討過蕭銑,當時唐朝軍隊攻佔了梁國的通州、開州,並斬殺了梁國平郡王蕭闍提。梁國的軍隊戰鬥力為何如此之差呢?原來是當時梁國內的武將們都專橫跋扈各自為是,蕭銑拿這些人沒辦法於是便想出了一個注意,那就是讓這些武將們計程車兵休戰務農,實際上這就是在剝奪諸將的兵權了。

坐斷江南擁兵四十萬,他最後為何不戰而降唐朝?

以董景珍弟弟為代表的大將對蕭銑變相削弱武將的做法極為不滿,於是他們這些便準備密謀謀反結果卻被蕭銑探知。蕭銑於是處死了董景珍的弟弟,當時董景珍是梁國大將領兵鎮守在長沙,在得知自己弟弟被殺之後董景珍便立即警覺起來準備投降唐朝自保。後來儘管蕭銑平定了董景珍的叛亂,但至此梁國內部君臣相互猜忌邊將人人自危,喪失凝聚力的梁國縱有四十萬兵馬也不過是一盤散沙。

坐斷江南擁兵四十萬,他最後為何不戰而降唐朝?

過了幾年唐高祖又派大將李孝恭和李靖征討梁國,唐朝的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所過之處梁國的守將紛紛投降直接推進到了梁國的都城。而此時梁國的都城也不過僅有數千兵馬,而梁國各地勤王的兵馬卻距離都城遙遠短時間內很難趕到,並且當初蕭銑為了削弱武將的實力還遣散了大量士兵。被圍困在都城裡的蕭銑經過深思熟慮認為自己堅持不到援軍的到來於是便獻出都城投降。

四年,高祖命趙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發自夔州,沿流而下;廬江王瑗從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趣辰州道,黃州總管周法明趣夏口道以圖銑。及大軍將至,銑江州總管蓋彥舉以五州降。又遣其將文士弘等率兵拒戰,孝恭與李靖皆擊破之,進逼其都。《舊唐書》

所以我們說蕭銑在名義上是擁有四十萬的軍隊,但是他卻對手下的武將失去了控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蕭銑西梁皇族後裔的身份並不能震懾住眾人,而最初擁立蕭銑的董景珍後來的叛變也讓當初支援蕭銑的人產生了動搖。歸結一點就是蕭銑並不是一個能服眾的君主,後來他為何主動降唐又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對自己部下的不信任,即使援軍來了他也無法明確這些人是否願意為他死戰保住梁國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