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趙孟頫和啟功說書法,這2點書法技巧,不懂的人要吃大虧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認為這兩位書法家所說的理論都有成立的部分,但是都有缺陷和不足。趙孟的理論是側重於筆法,是相對於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說的,也就是說是縱向的,歷史的看待問題;而啟功先生對於結構和筆法的認識,則是著眼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橫向的看待。二者並非一個維度上的探討。所以基本上都有各自的道理。然而,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認識、同一個問題不同側面的看法,並不能顯示兩者之間的高低貴賤和藝術成就。

趙孟頫和啟功說書法,這2點書法技巧,不懂的人要吃大虧了!

因為在地位和成就上,趙孟要比啟功佔便宜太多了。他離我們這麼遠,至少相對於啟功先生來說,趙孟距離我們足夠遠了。而人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厚古薄今,越是眼前的人,越是把它貶低到不如古人的境地上,我認為這是對啟功先生的不公平。所以我們在對待趙孟和啟功先生關於“結構重要還是筆法重要”的問題上,應該但就理論進行邏輯推演和評析,指出他們的不足。而不應該以他們現有的書法地位和成就作參考,來遷就對他們理論的評價。

趙孟頫和啟功說書法,這2點書法技巧,不懂的人要吃大虧了!

因此,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同時橫向看待和歷史縱向看待兩個方面:第一、橫向看,啟功先生說得對結構比筆法重要,這個觀點,確實是啟功先生的觀點。在啟功先生出版的書籍中,有關書法理論方面的論著就有這方面的闡釋,甚至對於黃金結字律的研究,也是出自對結構的闡釋。對於結構,啟功先生曾經在一檔書法講座中介紹行書、楷書的區別和練習時,詳細介紹過。他認為結構上的相似不變性,是楷書和行書之間的關係所在。為此他做了一個比喻,說:楷書就是快寫,我們把楷書書寫所經過的重要節點標記下來,發現行書也是經過這些站點的,就好像我們做公交車的站牌,無論是行書還是楷書,都要經過這些站牌,無非是一個開得快,一個開得慢罷了。

趙孟頫和啟功說書法,這2點書法技巧,不懂的人要吃大虧了!

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啟功先生所說的站牌,實際上就是我們書寫漢字時候的節點、佈局和關鍵位置。也就是說啟功先生認為,結構是重要的,它表現在書法各個方面。然而,啟功先生所說的結構相對不變,結構比筆法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他所侷限的時間維度是非常短的,不能歷史的、一貫的總結書法史上的變遷,只能說在相對一個比較穩定的時期內,中國書法的漢字結構穩定不變,在某程度上重要性超過筆法。但是一旦時間這個尺度拉大,這個規律就不起作用了。這是它的侷限。這一點涉及到對結構本質的理解。書法結構,是構成書法的三大要素之一。結構就是每一個漢字筆畫之間的安排和佈局,它體現的是一個時代人的藝術審美和規範。比方說我們去觀察同一個字,在不同歷史時期,它的結構變化是非常大的,這些就是因為每一個時代的審美標準不一樣,有些朝代認為肥胖為美,有些認為瘦骨嶙峋是美,因此,結構上會有差異。但是在每一個時期內,能否正確把握這些審美變化和審美規律,及時在藝術上、在書法上抓住時代脈搏,體現書法審美,我想這個是啟功先生強調結構的重要性比筆法重要的原因,也是他合理的地方。

趙孟頫和啟功說書法,這2點書法技巧,不懂的人要吃大虧了!

第二、縱向歷史地看,趙孟更有道理趙孟首次提出這個理論是在王羲之蘭亭序書法後面的《蘭亭十三跋》中說的。我想,此時的趙孟仍然沉浸在王羲之美妙的書法世界裡,對於王羲之無限崇拜的他一連寫下十三天“觀後感”可見他對王羲之的崇拜。但是我們想一想,從王羲之趙孟,他們之間隔了多少年呢?從東晉一直到元朝,這其中已經換了多少朝代,又有多少審美轉變?“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是清代書法家梁巘在《評書帖》中所說的一段著名書論,也是對這四個時代書法審美標準的評價。

趙孟頫和啟功說書法,這2點書法技巧,不懂的人要吃大虧了!

在這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從王羲之到趙孟,經歷了晉、唐、宋、元四個時期,審美也經歷了韻、法、意、態四種審美風格變化。聯絡我們之前所說結構在本質上是時代審美的體現,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在趙孟寫下《蘭亭十三跋》的時候,趙孟所著眼的,不是王羲之的書法結構怎樣巧妙。當然我們說王羲之書法結構也是一流的,超級棒的,但是趙孟所處的年代,審美上必然和王羲之的審美有衝突,因此在以審美為主導的結構上,趙孟才會寫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裡面結字就是結構的意思,因時相傳就是隨著時代變換模樣。筆墨當隨時代也是這個道理。趙孟之所以在王羲之蘭亭序後題跋這篇文章的目的,也在於講解這個道理,接著他便說用筆千古不易。就是筆法是千古不變的。

趙孟頫和啟功說書法,這2點書法技巧,不懂的人要吃大虧了!

因此,趙孟才拋棄了結構這個要素,單純的去考察筆法這個要素。在縱向歷史的維度上,趙孟說的道理更有規律性和不變性,可以橫跨千年而結論成立,則是趙孟道理的視野大過啟功先生的地方,也是他的的進步性。但是,趙孟所忽略的一點就是工具的變革對於筆法的衝擊也是很明顯的。比方說我們從軟筆的書寫工具過渡到硬筆工具,其形態變化之一就是筆法的作用大大削弱,而結構方面的不變性更多了。這是趙孟理論的缺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