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有錯字,詩詞大會36人不知,康震無奈

品多了詩詞後,筆者發現一個問題:其實大詩人們心裡,都有一個挺美的“夢”。

杜甫做著一個大文豪的夢,他要“語不驚人死不休”,雖然生前他沒能名滿天下,但死後他的才華終被發現了;王維做著一個隱士的夢,他寫了大量的山水詩,雖然他始終無法真正地遠離朝堂,但他成了山水詩的扛把子。

而咱們的詩仙,心裡也有一個夢:一個關於俠客的夢。據統計,在李白平生的千首詩作裡,提到劍的共有107次。可以說,從首次出蜀遊歷,到人生黯然謝幕,李白一直在自己的俠客夢裡。而他寫得最牛的俠客詩,自然是《俠客行》。

《俠客行》(節選)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寫這首詩時,40多歲的李白帶著他的遊俠夢四處漫遊。這首詩後半不分咱們不說,只說這前40個字,確實是經典中的經典。金庸先生後來直接把這些意境用到了自己的武俠小說裡,也讓此詩更加出名。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詩詞大會第6季裡,百人團裡不少選手卻硬是錯在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10個字上。當時的題目是這樣的:

這題的答案是A選項,B選項裡“功”字是錯別字,場上36人答錯。對於這個錯誤率,導師康震直皺眉表示無奈,他說:如果把功也給隱了,那李白要不高興了。康教授這話雖然看上去只是在開玩笑,但卻道出了“功與名”和“身與名”之間的區別。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身與名”指的是俠客救人後功成身退,人離開了,也沒有留下名字。如果改成了“功與名”,意思是功勞也沒有了,這顯然也不符合李白的性格特點。事實上,“身與名”在唐代是一個固定的說法,當年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寫到“爾曹身與名俱滅”,用的也是這個固定說法。而“功與名”這一說法,則在宋代比較流行。

其實像這樣的錯字題,詩詞大會考過挺多,每一次都有不少選手答錯。比如第五季曾考過“侯門一入深似海”,當時硬是有大半選手答錯,其實正確的應該是“侯門一入深如海”。當時很多選手還不解,覺得從我們現代人的語言來看,“深似海”擺明了要更接地氣,但事實上這樣寫的話平仄就不符合七絕的要求了。

除了要考慮格律,古人在用字時還要考慮到意思的精準度。比如詩詞大會曾考過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當時錯誤的選項裡把“巾”寫成了“襟”,也有16位選手沒有發現。其實人家王勃是用心良苦,“巾”更符合當時分別的狀態,更準確。

像這類的挑錯字題,之所以每一次都會有不少選手答錯,原因很簡單:因為很多詩迷在背誦古詩詞時,都是囫圇吞棗,根本沒有認真領會。

或許有些詩迷會覺得,這樣字字計較似乎沒什麼必要,對此筆者只想說賈島的一句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流淚。古人寫起詩來並非每個人都能下筆如有神,多數詩人一生只寫成功了那麼一兩個名句,從此就名滿天下了。而為了這一兩個名句,這些詩人可能斟酌了數年,換了一個又一個字眼,推敲了一次又一次。所以筆者始終認為,咱們不能辜負了這些文人們的心血,一字一句咱們都得理解通透、都得讀對。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